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寶寶換牙的注意事項

注意1:乳牙是否滯留或早失。
  乳牙脫落有一定的時間和順序,應脫落而不落稱乳牙滯留,其后果往往是恒牙不能在正常的位置萌出。大多數孩子在五六歲時開始換牙,也有的從4歲開始,個別孩子會遲到7歲才掉第一顆乳牙。牙齒的脫落通常從下邊的兩顆門牙開始,繼而是上面的兩顆門牙。最常見的是下前恒牙在乳牙內側長出,上前恒牙在乳牙的外側長出,看起來像是雙層牙。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應盡快帶孩子去醫院拔除滯留的乳牙,騰出位置,以利恒牙萌出。若乳牙在應脫落之前就脫落了,稱為乳牙早失,這往往會造成兩側鄰牙向缺牙空隙傾斜,使缺牙間隙變小,恒牙因間隙不夠而錯位萌出。此時應在乳牙缺隙處戴缺隙保持器(由醫院口腔科訂做),防止兩側牙齒傾斜,以保持恒牙應有的萌出位置,直至恒牙萌出。

  注意2:恒牙萌出是否有困難。
  乳牙過早脫落,孩子習慣用牙床咀嚼、舔吮,牙床會變得肥厚,阻礙恒牙萌出。因此,如果孩子已到換牙的年齡而恒牙未長出,應帶孩子及時到醫院檢查,以取得醫生的幫助。孩子缺鈣也是恒牙遲遲萌出的重要原因,父母要及時給孩子補鈣。換牙時前恒牙從乳牙的下方或內側萌出,萌出的恒牙即為成人牙齒的大小,出現輕度擁擠、扭轉是正常的,可隨鄰牙的萌出和頜骨的生長發育而自行調整排齊,只要不是反牙(即地包天),一般不必矯治,但要定期觀察,最長不應超過半年。如在乳牙完全替換后仍排列不齊,應及時就診,以免因延誤治療,造成矯正困難。
  注意3:糾正孩子不良習慣。
  在換牙期,乳牙與恒牙共存,恒牙剛剛萌出,特別是作為“咬合關鍵”的“六齡牙”,體積大、咬合面窩溝多,容易滯留食物殘渣,加之多數兒童刷牙不徹底,常容易發生齲壞。此時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正確地刷牙。在換牙期,乳牙松動即將脫落時,兒童常習慣用舌舔松動的牙,這是一種不良習慣,會影響恒牙的正常萌出,應及時給予糾正。
  注意4:牙齒錯位咬合會影響容貌。
  兒童在換牙期,牙齒在替換,頜骨在發育,隨之逐漸建立咬合關系,有時會出現暫時性的錯位咬合,在牙齒的發育過程中,往往能自行調整而恢復正常。有的錯位咬合,如因上唇唇系帶位置過低而造成上前牙間隙過大,不能自行調整,會影響顏面發育,應去醫院診治,否則將影響孩子的容貌。
  注意5:預防和治療乳磨牙齲病。
  換牙期乳磨牙易患齲病,如齲齒引起根尖病,可影響繼發恒牙的生長萌出,因此要注意乳磨牙齲病的及時治療和預防,絕不能有“乳牙遲早要換,壞了也不必治”的錯誤觀念。醫生忠告:應當盡量使乳牙保留到恒牙萌出,如乳牙過早缺失,常導致繼發性恒牙萌出間隙不足而引起牙列不齊。
  注意6:換牙時宜多吃耐嚼食品。
  孩子到六七歲左右,恒牙就開始陸續萌出,替換原有的乳牙。有些孩子恒牙雖已萌出,乳牙卻常常不肯“讓位”,迫使恒牙不得不從乳牙的內側長出,形成“雙層牙”,造成恒牙排列不整齊。引起乳牙滯留遲脫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孩子進食過于精細,沒有充分發揮牙齒的生理性刺激。牙齒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咀嚼食物能促進乳牙牙根的生長發育以及自然吸收、脫落。 因此,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應讓孩子多吃些耐嚼食物,以保持對乳牙良好的刺激作用,促使乳牙按時脫落。當孩子門牙和后磨牙都已萌出,可給其增加些芹菜、玉米、蘋果等食物,使換牙順利完成,讓孩子擁有一口健康整齊的牙齒。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育兒津貼2012 已經開辦囉~


一、行政院100年12月26日院臺內字第10000704046號函核定父母未就業家庭育兒津貼實施計畫,自101年1月1日起施行。
二、本項育兒津貼雖自10111日起開始受理申請,但考量新政策開辦,民眾對於申請流程尚未熟悉,特別規劃半年的緩衝期,民眾只要在10111日至630日之間提出申請,審核通過者,津貼金額的計算即可追溯至幼兒出生日起(最多追溯至10111)
三、本項育兒津貼採申請制,由民眾向兒童戶籍所在地之鄉(鎮、區、市)公所提出申請(澎湖縣則直接向縣府社會處提出),審核通過後,按月直接撥入申請人的帳戶。相關的申請表格及審核流程,民眾可向兒童戶籍所在地之鄉(鎮、區、市)公所或各直轄市、縣()政府社會局()洽詢。
四、所附相關檔案可直接開啟。如開啟失敗者,可採取以下方式:按滑鼠右鍵/點選另存目標,予以另存檔後,再開啟。

相關檔案下載
0至2歲幼兒育兒津貼  申請資格       (父母至少一方未就業家庭育兒津貼)  
 
申請方式:
本項育兒津貼採申請制,由民眾向兒童戶籍所在地之鄉(鎮、區、市)公所提出申請
(澎湖縣則直接向縣府社會處提出)
審核通過後,按月直接撥入申請人的帳戶。相關的申請表格及審核流程,
民眾可向兒童戶籍所在地之鄉(鎮、區、市)公所或各直轄市、縣()政府社會局()洽詢。

申請時主要應備文件:
1申請人(未就業一方)身分證、幼兒戶口名簿~~~(影本)、印章
2、申請人(未就業一方)郵局帳戶封面影本(帳戶依各縣市規定)

10~2歲幼兒育兒津貼補助條件:
(1)、育有2足歲以下幼兒。
(2)、兒童之父母或監護人至少一方因育兒需要,致未能就業者。
(3)a經直轄縣市政府依社會救助法審核認定為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
    b兒童之父母(或監護人)經稅捐機關核定之    最近一年綜合所得總額未達申報標準、或綜合所得稅率未達20%(扣除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者)
(4)、兒童未經政府公費安置收容。
(5)、未領取因照顧該名兒童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或保母托育費用補助。
前項第二款所定位能就業者,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未參加勞工就業保。
(二)經稅捐機關核定,最近一年薪資所得及執行業務所得(稿費除外),二項合計,
未達本年度每月基本工資乘以十二個月之金額。

20~2歲幼兒育兒津貼補助金額:
1低收入戶每人5000元,
2、中低收入戶每人4000
3、綜合所得稅率20%以下每人2500元。
4、以領有政府其他相同性質之生活類補助或津貼者,不得重複領取本項補助,
其額度低於本項補助者,應補足差額。所稱【相同性質之生活類補助】
由各直轄縣市政府認定之。(與育嬰津貼不能同時請領,只能擇一申請。)
5、本項補助金額以月為核算單位,補助至兒童滿2足歲當月為止。

0~2歲幼兒育兒津貼申請人資格:
 (1)兒童之父母雙方、監護人得申請本津貼。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由父或母一方舉證後提出申請,
A、父母一方失蹤,經向警察機關報案協尋未獲,達6個月以上。
B、父母一方處一年以上之徒刑,貨或受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一年以上,
且在執行中。
C、父母離婚而未協議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或負擔或共同監護,
由實際照顧一方之父或母提出申請。
D、   有家庭暴力或其他變故,,由實際照顧一方之父或母提出申請。
E、 未婚生子之婦女。

(2)如兒童之父母、監護人雙方具上開3.(1)A~E情況致實際上未能照顧兒童,
得由實際照顧兒童且與兒童共同居住之人提出申請。
惟父母或監護人均未提出申請時,使得油實際照顧之人提出申請,由實際照顧之人提出申請時,上開1(3)所以稱最近一年綜合所得總額未達申報標準、或綜合所得稅率未達20%者,以實際照顧之人資料為準。

4申請人配合事項:
(1)   申請人提出申請時,應檢附應備文件公審核,所提供審核資料不實,
須自負法律責任,並返還補助金額
(2)   位查核兒童及申請人資格,直轄縣市政府,
得向有關政府機關查調戶籍及財稅等資料,必要時得要求申請人配合查核,
申請人不得拒絕。
(3)   受補助期間,如重複領有政府其他相同性質之生活類補助或津貼者,
經查證屬實,應返還補助金額。
(4)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申請人應於一個月內主動向元申請單位申報:
A兒童死亡或失蹤,經向警察機關報案協尋未獲,達6個月以上。
B兒童戶籍遷移至其他縣市。
C兒童領有其他相同性質之生活類補助或津貼者。
D兒童經出養或認領。
E申請人結婚、離婚或子女扶養義務重新約定等親屬關係變動。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胎教全攻略,復中10個月勝過出生後10年教育


讓肚子裡的寶寶有一個良好、愉快的成長環境,讓胎兒獲得充足的營養,充分感受到媽媽爸爸的愛意,寶寶出生後就能身體健康,聰明靈敏,這就是胎教。為了讓自己的寶寶健康聰明,很多准父母在孕前和孕中就開始細心謀劃。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很多准父母就開始撫摸胎兒,給孩子聽音樂,做足了「功課」。但是,也有媽媽反映說,胎教起了反作用,或者胎教沒顯出作用來。為什麼?

1-5月
環境胎教--給胎兒一個無害的成長環境

1-4月
是胎兒的快速成長期,這個時期內,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都已經開始成長,眼睛、耳朵、消化系統、肺等器官開始形成,這也是胎兒手腳發育的重要時期。
一位生下畸形寶寶的家長,當孩子生下來後,家長覺得很奇怪,在懷孕期間,一切似乎都很正常,沒有感冒發燒,也沒有亂吃藥,為什麼會這樣?醫生再一仔細詢問:「你居住的地方有問題嗎?比如接觸過農藥嗎?」這位母親才記起,在孕早期,她去探親,就在曾經存放農藥的屋子裡住過一段時間。

怎麼做?
胎教的基礎是營養,其次是良好的環境,不能在有毒有害的環境內生活。其實,在整個孕期,孕婦都要盡可能避開各種污染,比如二手煙、汽車排放的尾氣等。
其次要注意營養均衡,按照醫生的囑咐添加各種營養,咖啡、可樂這些刺激性的食物要少吃。

心情胎教--不良的情緒會影響胎兒
懷孕時,千萬不要把不良的心情傳給肚子裡的孩子。比如准媽媽在情緒低落時,身體會分泌不好的激素,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和營養吸收。所以,孕媽媽要懂得穩定自己的情緒,就是最佳的胎教。

怎麼做?
多想懷孕的好處,經常和丈夫一起分享懷孕的快樂。比如可以設計一下未來的寶寶,眼睛像誰?鼻子像誰?五官長得怎麼樣?如果懷孕期間,有連續2周的心情不佳狀態,最好區看看心裡醫生。

為創造舒適安定的胎內環境,要增加睡眠時間。如果准媽媽會失眠,在睡覺前可以泡個溫水腳,喝一杯熱牛奶,聽聽輕音樂,效果相當好。

大概在5個月的時候,胎兒對媽媽的情感會有反應。所以准媽媽要保持良好的心情。當心情不好的時候,需要轉移注意力。

比如多做冥想,可以想像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還可以欣賞一下喜歡的畫作,聽聽喜歡的音樂,開始跟胎兒進行情緒上的交流。

也可以做深呼吸。什麼樣的深呼吸才有效果呢?挺胸收腹,做吸氣的同時提肛收腹,深呼吸一定要緩要深,這樣的深呼吸才有效。可以每天做2~3次,每次做15分鐘左右,但是要避免看血腥暴力的電影電視劇。

5-7月
音樂胎教--不重音樂重時間
在5個月之前,胎兒只能感知輕微的振動,還聽不到任何聲音。到5個月時,胎兒的聽覺已經開始發育,在6個月的時候,胎兒的聽覺逐漸發達,可以分辨媽媽的聲音和周圍的響聲。

該怎麼做?時間怎麼控制?
孩子在肚子裡,睡眠的時間多,清醒的時間少。第一次只做5分鐘,以後慢慢地增加,最多也只能增加到10-15分鐘,時間從每天1次,每週2次,增加到每週做4次,每天做3次。
音頻的頻率和強度:分貝不能超過65分貝,就是聽起來剛好聽清楚就好,並且感覺不到刺耳。要找抒情的歌曲,古典的比如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抒情的可以找大自然的音樂,千萬不要找搖滾曲子。醫生推薦的是上海科教研究所出版的胎教音樂,在新華書店有售。

不該做什麼?
4個月以後,准媽媽最好不要長期待在環境吵雜的地方,比如迪吧、KTV、建築工地等。
聽音樂時,千萬不要把耳機或者音箱扣在肚皮上。
因為胎兒的聽覺正在發育,嘈雜刺耳的聲音反而會損害胎兒的聽覺,導致先天性耳聾等嚴重後果。

語言胎教--爸爸的聲音很重要
一個醫生曾經花了一個晚上,接產過一位寶寶,因為是難產,所以寶寶在娩出後,她照顧了寶寶一個晚上。在給寶寶做體格檢查時,他始終沒睜開眼睛看她,而把第一次睜眼的瞬間給了媽媽,「孩子的媽媽剛說一句話,寶寶馬上開眼睛找媽媽。」醫生解釋,為什麼醫護人員一直對寶寶講話,寶寶就是不看她們一眼,只聽媽媽講話呢?因為媽媽有語言痕跡在寶寶那了。「媽媽每天都與寶寶對話,唱歌,寶寶對媽媽的聲音很熟悉了,他一聽就知道是媽媽的聲音。」
  
該怎麼做?
孩子最喜歡媽媽的聲音,而媽媽也不一定要有很好的歌喉,只要能唱給孩子聽,就是最好的。這樣胎兒在肚子裡就可以先熟悉媽媽的聲音,增強雙方的感情交流。
爸爸說話比媽媽更管用,因為男性的聲音有穿透力,比女性的聲音更容易穿透腹壁進入到胎兒的耳朵裡,可以讓胎兒多聽聽爸爸的聲音。
  
不該做什麼?
由於腦神經系統發育,胎兒也開始能直接感受到媽媽的情感,所以這時候,准爸爸媽媽們可千萬不要吵架,會給胎兒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
  
8-10月
撫摸胎教--別嚇到寶寶
胎兒在4個月的時候,已經漸漸產生了觸覺,在8個月的時候,胎兒的身體發育就基本成型了,這時候,胎兒可以依自己的意思活動身體,也開始對外界的聲音、動作有了反應,媽媽摸著肚子可以感受到孩子的身體,也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動作和情緒。
  
怎麼做?
做撫摸胎教,要知道孩子的每個部位在哪個地方。
准媽媽可以躺在床上,把兩隻腳曲起來,就可以在腹部慢慢撫摸。如果摸到圓圓的、硬硬的部位,就是胎兒的頭部,如果摸到一塊大大塊的部位,就是胎兒的背部,如果摸到凹凸不平的,就是手和腳。

做胎教時,應該輕輕地撫摸,再一邊跟胎兒說話:「寶寶你好乖,來給媽媽撫摸一下。」
時間也要掌握,一次大概在10分鐘左右即可。
不管在做哪種胎教,胎兒都會有反應,或高興、或不滿。寶寶高興的時候,他會有規律地很溫柔地動動,如果不滿,就會無規律地抖動,這時候,媽媽就要找檢查胎教方法是否正確了,並及時調整過來。
  
不該做什麼?
一位准媽媽在撫摸時,就很興奮地告訴醫生說:「看,我摸到孩子的腳了,還可以拎起來呢。」聽罷,醫生趕緊阻止她的行為。醫生提醒說,雖然可以摸到孩子的各個部位了,可准父母們別猛然把孩子的手腳捏住,容易讓胎兒受到驚嚇,影響發育。
  如果胎兒沒動靜,可能就是處於睡眠狀態,不要為了胎教,拍打肚皮,把孩子吵醒。


寶寶不吃飯,25種方法乖乖吃飯

對媽咪、爸比而言,從寶寶會站、會跑開始,要讓寶寶好好吃飯,成了每天最頭大的問題。每到吃飯時刻,就像進入戰場一樣,不但追著寶貝滿屋子跑,也弄得人仰馬翻,覺得「吃飯好恐怖阿」!使用本文的25種方法,立刻讓「吃飯」變成每天「最好的時光」。

1. 不要在飯桌上斥責他,讓寶寶覺得吃飯是一件苦差事。

2. 關掉電視、收拾起玩具等等一切會讓他分心的事物。

3. 為他買一個固定的寶寶吃飯座椅。

4. 讓他每次坐在固定的位置,在固定的時間吃飯。

5. 若要讓寶寶專心吃飯,大人也得要專心吃飯,在吃飯的時候,不做其他的事情,並且全家人都要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只在餐桌上吃飯。

6. 如果寶寶不肯好好坐著吃飯,四處亂跑,不要在後面追著餵他。一定要態度堅決的要求他,只有在固定位置才有飯吃。

7. 營造一個愉快的吃飯環境,屬於全家人,將吃飯當成是交流感情,而不是對生活作一個交代。

8. 盡量不要讓幼兒在吃飯時間還玩得太high,在興頭上硬拉他去吃飯,他當然不想吃。

9. 有時候寶寶不想吃飯,是因為運動量不足,體力消耗少,所以使得進食的量也少。平日可
以多帶寶寶外出或去公園玩,等到快要到吃飯的時間之前,就帶他回家吃飯。

10. 父母一樣使用湯匙或叉子吃飯,讓幼兒可以模仿大人的方式用餐。

11. 在幼兒的座椅下的地上舖上報紙,以方便收拾幼兒掉落的食物。

12. 寶寶喜歡用手抓食物,家長可以順著他的喜好,做飯團或將菜串在竹籤上,以方便他拿握,不要給他容易散落的食物。

13. 在遊戲中學習用餐的方式,效果最好,所以可以在如辦家家酒時,讓洋娃娃一樣用湯匙或叉子吃飯,運用玩具讓幼兒學習使用餐具的方法。

14. 偶爾邀請有較大小孩的朋友來家中用餐,讓幼兒可以模仿其他幼兒的用餐的方式。

15. 為幼兒選擇適合他手的大小且好握的餐具。

16. 選用有可愛圖案的湯匙或餐具,引起幼兒使用的興趣。

17. 平常不要讓幼兒養成吃零食不吃正餐的習慣,尤其快到用餐時間前,不要給幼兒吃過多零食。

18. 要給小孩吃的點心,盡量挑選糖分不高的,以免他攝取過多的熱量。

19. 平時將零食收在幼兒看不到或找不到的地方。

20. 若是寶寶不小心將碗裡或盤裡的食物灑出來,就當成是他正在練習使用餐具,不要立刻清理在桌上或地上的食物,或對他說「你看你......」,以免他對吃飯感到畏懼。

21. 給寶寶穿上圍兜兜,以防止他將食物灑在身上。如果幼兒真的吃得衣服上都是,就抱著大不了換一件衣服的心態,不要立刻幫他清理衣服上的菜渣,讓他覺得自己好像做了父母不喜歡的事。

22. 幼兒將食物吐出,很可能是因為顆粒太大或太硬,使他不容易咀嚼。找出他不想吃的原因,並設法改變它,而不要先認定是幼兒任性的將食物吐出。

23. 爸比媽咪可故意表現出搶吃菜的情境,尤其是對幼兒不愛吃的菜,並且邊吃邊說「好好吃,好香喔」,讓他也產生想要嘗試的欲望。

24. 將青菜或他不喜歡吃的菜,切得碎一點,放進他愛吃或不排斥的食物中,讓他吃下去,例如將波菜加入漢堡或比薩裡。

25. 將青菜或食物用模型作成可愛的圖案,提高寶寶吃飯的興趣。

寶寶不睡覺~怎麼辦?

很多人並不了解嬰兒需要父母的引導,來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小寶寶並不了解該如何讓自己入睡,記住,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寶寶都在學習,因此,當你將他抱在胸前或是搖晃他四十分鍾來讓他入睡,其實你正在訓練他這種入睡的方式.一旦你讓他養成了這種習慣,你就有好長一段時間得抱著搖他,他才會入睡。

我們需要幫寶寶變的獨立,我所謂的獨立,並不是指放任他哭泣(那只會使他變的更沒有安全感,更悲觀),而是去滿足他的需要,包括他在哭時抱抱他,安撫他,但當他的需要被滿足,也安靜下來後,要隨即放他下來。

不要讓寶寶依賴道具.所謂的道具是指任何器材或是干預的動作,一旦缺少時,寶寶就會覺得苦惱.如果我們讓他習慣爸爸的胸膛,三十分鍾的摟抱,或是吸吮媽媽的乳頭才能入睡,我們就無法期待寶寶學會自己入睡.而且當我們抱他,搖他,摟他為了讓他入睡,其實是養成他去依賴這些道具,剝奪他學習自我慰藉的機會,也讓他沒法學會自己入睡.我們要讓他自己去發現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

睡覺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嬰兒會不斷成長且會經由不斷的重複去學習,所以在睡覺前我們永遠得做一樣的事,說同樣的話,那様嬰兒就會知道(喔,這表示我得睡覺了)凡事依老規矩來,相同的事,一樣的順序.帶他進房間時,保持安靜,低調一點.
睡覺時間到了的徵兆:嬰兒疲累時,可能會揉眼晴,拉耳朵,或是抓臉,被抱著的嬰兒會把頭埋入你的胸部,嬰兒累了的話會變的較不協調,對玩具失去興趣。 

睡覺三部曲:
第一部:
嬰兒會顯示如上的疲累訊號(揉眼晴,拉耳朵,或是抓臉),或打哈欠,當他打第三個哈欠時,就把他放床上,訓練他自己入睡.
第二部:
進入備戰,此時嬰兒會固定,專注的凝視,看起來呆呆的,我稱之為:目不轉睛,持續三,四分鍾,他的眼睛張開,但精神正在某處神遊.
第三部:
放任他去,現在嬰兒頭有點搖晃,看起來像要睡著,眼晴突然又張開,整個身子會突然顚簸一下.此一情形會重覆三至五次,直到進入夢鄉。 

所以睡前將寶寶抱個五分鍾,平靜他的情緒,或低聲說話給他聽,當他開始目不轉睛時,或眼睛開始閉上,表示他要進入第三部曲了,此時不要再抱他,在他進入夢鄉前,將他放回床上,是幫助寶寶發展自己入睡技能的最好方式.還有另一個理由是,當寶寶在你懷中或搖椅上睡著,結果郤在他的嬰兒床上醒來,這就等於是我在你睡著時將你的床推到公園裡去一様.你一醒過來,一定是充滿疑惑與驚慌:我怎麼會在這裡,最後變成嬰兒無法在嬰兒床中感到舒服與安全,那麼他就更不喜歡在嬰兒床中入睡。 

當你在第三部時將寶寶放入嬰兒床時,寶寶仍會有些不安和哭鬧,這時你只要輕輕的拍拍他的背,當他停止不安時,馬上停止拍背,如果你拍的比他所需的更久,他會將拍背和睡覺連結在一起,開始需要拍背才能入睡.切記,嬰兒需要花二十分鍾才能真正入睡,當他躺在床上晃動時,不要匆匆想去介入,如果這樣做了,打斷了他的睡意,他會變得煩躁,無法進入第三部曲,那會讓他醒來,不睡,一切又得重頭來過,這就像成人欲入眠時,突然被電話聲吵醒,會覺得被惹惱一樣,很難馬上再入睡。

當你錯失寶寶所發出的疲累訊號時,那時寶寶己瀕臨過度疲累,千萬不要再對他做以下的事:對他蹦蹦跳跳,或是去搖動他,帶他散步或趴在胸口睡,要記得他己經被過度剌激了,他哭是因為他己經受夠了.此外這也是壞習慣發展的當頭,父母會帶他散步或搖動他來讓他入睡,當他超過八公斤後,父母又試著在沒有這些安撫的情況下要他入睡,寶寶從那時開始大哭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在表達:平常不是這樣做的,你得搖動我或帶我散步來讓我入睡.
當寶寶過度疲累時,他們會揮動手腳,害怕光線的消失,又常因為揮動手腳而受驚嚇,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手腳是自己的,一個半月之前你可以用包巾將寶寶包起來,但七週之後,不要太限制他手的活動,讓他的手可以摸到他的臉.輕輕的拍他的背,低沈的發出:噓..噓.聲,這有助於他安靜下來,把房內燈關小,減低他的視覺剌激,接下來就是不要屈服,當寶寶過度疲累時,你得有極大的耐心,決心,特別是當寶寶己經養成壞習慣時,寶寶喊叫時,父母就不斷的拍背,結果哭的更大聲,被過度剌激的寶寶會不斷的哭,高分貝的哭聲會越來越響亮.然後,暫停一下,又繼續開始,通常,在寶寶平靜前,這樣分貝漸高的情景會上演三次,通常在第二次時父母會聽見,在情急之下,他們又重拾原來的撫慰的方法──抱抱他,讓他吸奶,令人生畏的搖晃.問題在於,一旦你認輸了,寶寶得持續不斷需要你的幫助去入睡,不用多久,寶寶就會變的依賴了──一,二次就足夠,因為他的記憶空間不大.如果一開始的出發就是錯的,你每天只是在加強他的負面行為。

我從來不讓嬰兒一人獨自叫喊,相反的,我會去思索嬰兒的表達,同時我也不建議當你已迎合嬰兒的需要時,還要去抱他或安慰他.一旦他平靜了,就放他下來,這樣你才能幫助他獨立。

關於一覺到天亮
嬰兒的一天是24小時,他不知道白天跟夜晚的差別,所以一覺到天亮對他毫無意義,你得訓練他去做,教他白天和夜晚的差別.我希望你能記錄寶寶的進食和小憩,這樣做的話,你能更了解他的需要.舉列來說,如果他在早晨特別煩燥,且在下一次吃奶前會睡半個小時,就讓他那樣做,但是時間到時你得叫醒他.但是你也要去判斷,在白天不要讓寶寶睡超過三小時,因為那會剝奪他晚上的睡眠.我保證,如果寶寶在白天不被打擾的睡上六個小時,在晚上決不會睡超過三個小時。

不要急著介入,嬰兒斷斷續續睡著,這已經是他們能做的最好的了,父母如果在需要時妥當回應,寶寶就不會害怕去探索.父母如果不斷營救,寶寶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沒有發展探索世界或是讓自己覺得舒服所需要的技能。

寶寶奶嘴的選擇要領

市面上大概有幾種,一種是扁的,一種是圓柱形

還有分尺寸,還有紋露的

還有黃色的橡膠奶嘴及白色的矽質膠奶嘴

黃的優點 柔軟、彈性有如母親的乳頭 缺點 略帶橡膠味且亦變質

白奶嘴無橡膠味,且比黃奶嘴耐用(不易變質)但容易被咬裂

每一種都可以,只是有的小嬰兒一吸了會習慣一種,另 一種就不要了

至於安全的問題,好的安撫的奶嘴是能夠承受高拉力,適合讓家長牙的寶寶拉扯,也不容易碎裂,以避免易碎的奶嘴遭寶寶吞食,因而造成危險。

我都是同時好幾個在替換,都不同品牌,圓的扁的白的黃的都有

讓小朋友自己挑,

有品牌還是有保障點:如aprica,奇哥,優生...

以下是參考網站上的資訊來的

幼兒可能吸吮嘴到三、四歲,所以奶嘴的選擇和使用十分重要。

一、 安撫奶嘴的選擇要注意奶嘴是否與蝴蝶座翼黏合穩固,整個奶嘴是否大於幼兒的嘴巴,以免整個奶嘴被吸入,發生危險。

二、 奶嘴的蝴蝶座翼最好有弧度,而且有通氣孔,使空氣流通,口水流出,才不致發牛口角炎或溼疹。

三、 奶嘴的尖端較寬扁,才能訓練幼兒使用舌頭肌肉,同時尖端寬扁的奶嘴比較類似母親的乳頭。奶嘴的頭部是嘴唇含著的地方,以柔軟為原則,來增加良好的觸感。

細分不同尺寸及吸頭種類:依著寶寶年齡層不同及適用的範圍,設計出不同功能的吸乳。

四、 別用奶瓶的奶嘴來代替安撫奶嘴,因為它不是一體成型,幼兒的吸吮力是很大的,可能將奶嘴吸離基座,造成吸入氣管,有噎到的危險。

五、千萬不要綁一條長絲線在奶嘴上,這樣很容易發生勒到窒息的意外。如果怕奶嘴遺失,可用短的鍊子別在幼兒的衣服上。

六、 不要將安撫奶嘴沾糖漿、或其他糖的代替品,這樣放入幼兒口中還是會導致奶瓶性蛀牙的。

七、 奶嘴如有變型、破損、硬化的情形,就需要換新,一般來說,安撫奶嘴只有大約三個月的壽命。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產後憂鬱症,症狀、原因、預防與治療

別輕忽產後憂鬱症

醫師指出,過去一般人並不認為「產後憂鬱症」是一種疾病,反而認為是產後身體虛弱造成的。不過,醫學界目前已證實「產後憂鬱症」是一種有著生理基礎的疾病,因此提醒媽咪們千萬別忽視這個疾病,因為這個病的發生率很高,一旦產後媽咪得了產後憂鬱症,不只可能會降低婦女的工作能力,影響家庭及社會經濟,另外對小孩也可能會有行為及認知異常的不良影響,甚至會影響家庭中其他成員的心智健康。

產後憂鬱症三部曲

一般而言,產後憂鬱症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一、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

發生率非常高,約佔產婦的50%~80%,大多發生在產後3~10天內,發作的時間很短暫,從幾分鐘至好幾天,但最多不會超過二個星期,主要的症狀是喜歡哭、容易疲憊、情緒不穩及食慾下降。在身體方面會出現頭痛、失眠及易做惡夢等症狀,對嬰兒會表現出喜怒無常的矛盾反應,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可以照顧剛出生的小孩。

二、產後沮喪(postpartum depression):

發生率約佔產婦的10%~20%,大多在生產完3天後左右出現,症狀跟「產後情緒低落」類似,只是表現更多樣化、更嚴重及發作的時間更久,嚴重的行為異常大多在產後幾週到幾個月後才會發生,平均的發作時間約6~9個月,有近一半的婦女甚至會超過一年。典型的症狀包括容易激動、莫名哭泣、易失眠、反應變遲鈍、出現強烈的罪惡感、甚至不停的產生自殺或是想死的念頭。

三、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發生率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這類患者較常出現在精神科門診。大多在生產2天以後才開始發作,不過最容易出現在產後1~4週發作,症狀經常會持續好幾個月以上。產後精神病又可分成兩種型態,一種是早發型,在產後3週內發作,容易發生在第一胎、較年輕或有類似情感性精神病的婦女身上。另一種為晚發型,在產後3週以後才發作,大多發生於有生產經驗、較年長、未婚、社經地位較低的患者,有類似精神分裂症狀,預後較差。典型症狀包括情緒躁動不安、意識混動、人格解離、妄想、看起來像「木頭人」,對外界沒有任何反應,也會有罪惡感、無力感及產生一些誤認胎兒已死亡,甚至懷疑小孩被掉包等幻覺。

產後憂鬱症的發生原因

一、荷爾蒙的變化:

在生產完後,產婦血液中的動情激素及黃體脂酮會突然減少,容易造成荷爾蒙失調,使產婦元氣大減,造成情緒不穩定。

二、產婦睡眠不足:

產婦在懷孕末期需要更多的睡眠,但因為常被胎動吵醒,或心情緊張、興奮而難以入睡,或無法維持一個好的眠眠姿勢而產生失眠。接著又必須渡過生產過程的煎熬,所以一個初產婦在生產前後往往容易造成睡眠不穩定,結果就容易出現煩燥不安、頭痛、情緒起伏,甚至產生憂鬱狀態。

三、產後壓力增加:

產婦常會因為嬰兒的喂哺及日常照顧問題造成日夜巔倒,加上如果小孩有常出現身體不適而吵鬧,容易造成產婦的身體及心理壓力。

四、媽媽產前曾有情緒障礙問題。

產後憂鬱症的治療

醫師指出,丈夫和家人的關心與支持是產後憂鬱症最好的治療方法。另外產婦也可以在坐月子期間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找個適合的朋友,把心裡的不安和不滿都說出來和對方分享,千萬別壓抑情緒。在坐月子時也可以嘗試起床慢步行走,這樣不但有助於血液循環,也能讓傷口復原的比較快。除了休息及做簡單的產後運動外,日常生活也應該要注意飲食習慣,每天最好喝2至3公升的水,並選擇多吃含高纖的蔬菜水果,及含高蛋白質的白肉。如果在育嬰方面出現問題或疑問,也應不恥下問,多問長輩或朋友,甚至醫護人員。最後和老公要保持良好的溝通,也可多安排一些親友聚會,交換彼此育嬰心得,建立支持系統。畢竟想要寶寶成為開心活潑的孩子,父母親也必需要是快樂健康的人。

結語

大部份的產婦在生產後的情緒低落,只要有家人的支持及照顧,都可以順利痊癒,不過如果嚴重到達產後憂鬱症的標準,這時就需要接受精神科的治療。醫師在確定診斷後,除了會給予抗憂鬱劑外,還可以由護理人員教導產後的自我生理照顧及如何注意嬰兒發展上的可能問題;心理師也可以針對產婦的失落感及負向認知方面想法,提供適當之心理輔導;在家庭及社會支持方面,則由社工師在評估與了解後,適時地利用外在資源來協助媽媽的角色扮演。因此在各方面的配合治療下,大多數的母親都能夠免除產後憂鬱症的困擾。

容易產生產後憂鬱症的族群:

1.有憂鬱症病史的產婦
2.有憂鬱症家族史的產婦
3.對體內荷爾蒙變化敏感的人,如有經前緊張症候群的女性
4.第一次生產的女性
5.有過產後憂鬱症病史的產婦等

預防產後憂鬱症DIY

1.要保持精神愉快、開朗,對任何事情不要鑽牛角尖。認真觀察小孩,但不要精神敏感,草木皆兵。
2.給自己適應寶寶的時間,對自己不要太苛刻,不需要求自己馬上做到一百分媽媽。
3.注意清潔衛生,可化些淡妝,噴些香水,這樣會精神飽滿。
4.屋內可放些鮮花,經常開窗通風,保持清潔整齊。
5.適當參加一些體育運動,注意產後恢復。
6.家人的體貼很重要,夫妻間應多交流、多溝通

生小孩可以申請的生育給付、育嬰津貼與托育補助

老姊說在德國生一個小孩德國政府會發相當於台幣一百萬的補助,而小金虎再過三個多月就要出生了,我就搜尋了一下在台灣生了一個小孩可以得到怎樣、多少的補助。算一算,台灣的生育率已比德國還低了,我們的補助卻連德國的一成也不到。

1. 各縣市鄉鎮市公所 (戶籍所在地) 的生育給付或生育津貼 - 約五千元 (生產後六個月內申請)
因各地規定不同,補助金額從零元到一萬元的都有,有的僅補助第一胎,有的僅補助低收入戶,有的無論幾胞胎、第幾胎都可以有補助,所以能領多少要看運氣,如果有的話大多是 3000~10000 元。但若是有計畫性的懷孕,或許可以考慮將戶籍遷移到補助較高的縣市 (通常需設籍6個月~1年以上)。但這些補助經常會有規定上、金額上的變動,所以能否申請與如何申請,還是到各市鄉鎮市公所網頁或電洽社會處/科查詢。

2. 各縣市政府的家庭托育費用補助 - 每個月約三千元
一般家庭 (家庭年總收入150萬元以下) 因父母 (或監護人) 雙方或單親一方因就業,致無法自行照顧家中未滿2歲幼兒需送請保母人員 (居家保母或托嬰中心) 照顧,補助每位幼兒每月 3,000元,補助至幼兒滿 2 歲止。而這個計畫幾乎每個縣市政府都有,所以應該無論在哪都申請的到。而托育的保母除了需要有保母證照外,還需加入這地縣市政府的"社區保母系統",套過這個系統內各相關單位所媒合轉介的保母,才能夠申請這項補助。
而有關去哪邊找符合申請資格的保母,其實主要可以分為全國性或區域性的網站,大家可參考以下我所收集到的網頁 (將以全國性網頁為主):
  • 內政佈全國保母資訊網
    該網站雖然說是政府單位、且也是全國社區保母系統的主要資訊來源,不過能搜尋到的資料雖然很多筆但卻很有限。如果你以地區搜尋的話,你只能看到保母編號、保母大概的所在、以及負責該地區的社區保母系統的聯絡電話 (竟然只提供號碼、沒有提供網頁)。所以你還必須要去聯繫該地區的社區保母系統後,才可以得到保母的資訊。而它另外還有一個以距離來尋找的功能,其計算距離的功能相當的不準確,所以整個網站提供給父母親的保母資訊其實不多,參考價值也不高。以下介紹的網站將不會比上述的差~~
  • OurKids 育兒樂全國保母 - 托嬰中心分區名單查詢 (強力推薦)該網站除了有保母的資本資料 (姓名、地址)、聯絡方式 (電話、EMAIL、網頁)外,還可以觀看父母詢問次數、可托嬰名額、以及保母簡述、專業證照與設施環境介紹。其中 "父母詢問次數" 可以大概出這名保母的熱門程度,如果該保母有網頁的話還可以大概的觀察保母的用心程度如何。至於 "可托嬰名額" 這個數據不算太準確,還是實際聯繫會比較清楚。
  • 今日保母
    除了基本資料外,還有年齡、托育情形與受訓單位(學經歷)的介紹。
  • 保母系統
    保母系統的資訊也算詳細,除了基本介紹與簡介外,還有 Google 地圖可以看。不過系統中的保母人數並不很多就是了。
  • 108保母銀行
    資料也算詳盡,感覺保母人數很多。不過比較麻煩的是,他還要你申請帳號密碼才給看詳細資料,且不斷的另外開啟新視窗,頗為麻煩。
3. 勞保局的生育給付 - 約三萬元 (生產後兩年內申請)
是生產前6個月的1個月平均薪資,簡單來說就是會給你投保薪資的一個月的金額的補助。假設最近半年每個月薪水是三萬元的話補助金就是三萬元。不過"總"投保年資必須一年以上才可以申請,且只有媽媽才可以向勞保局申請。

4. 勞保局的育嬰津貼 (需留職停薪) - 每個月約一萬八千元,夫妻加起來最長可達一年
生產完可以留職停薪,最長兩年。而前六個月可以申請"育嬰津貼",每個月可領到60%的薪資,且爸爸也能申請,但不得同時申請。不過開辦的第一年只有一萬五千位媽媽和兩千多位爸爸申請,人數不算很多,且也大多是任職於小公司的比例比較多,恐怕是擔心留職停薪辦了以後工作也會丟了吧。勞保局參考資料

5. 公保、農保津貼
公保、農保也都另有生育補助和育嬰津貼,不過因為我沒有,所以也就沒去研究了。

以上指的是一般的雙薪家庭而言,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都可以申請,若是第收入戶或單親、甚至是未婚媽媽,則還有更多的補助,還請詳見參考資料:98年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發放生育津貼一覽表

6. 個人保險
在來就是個人的人壽保險了,因為有的保險產品是生產後會另外還會發放保險金的,而自然產和剖腹產的金額也不同。

2011年03月01日更新

真的很羨慕台北市政府的 "祝您好孕" 計畫,比其他縣市有更多的補助:

1. 婚後孕前健康檢查 (名額有限,額滿為止)。2. 孕婦母血唐氏症篩檢 (名額有限,額滿為止)。3. 每胎2萬元生育獎勵




4. 5歲以下孩童、月發2,500元育兒津貼
5. 5歲免學費補助
6. 國小、幼稚園課後照顧方案

懷孕可以有性行為嗎 ?

許多夫妻會擔心懷孕期的性行為會傷到寶寶或造成早產

因為有性行為,所以你懷孕了,而由於你懷孕了,現在正好是在寶寶發育的時候,你可能會擔心這個時候到底適不適合有性行為?!許多人害怕性行為會傷害寶寶或導致早產。其實不用擔這麼多心!如果你懷孕期間沒有出現什麼併發症,而且一切都很順利,那麼性行為就是安全的,且會令人非常愉快。 性高潮會對子宮和子宮頸產生怎樣的影響 .
性高潮會對子宮和子宮頸產生怎樣的影響
你的子宮的確會會在出現性高潮時有收縮現象,但是這是適度的收縮、並沒有危險,它們也不是生產的前兆。當性行為結束後,你可能會感到小寶貝在踢腿,這是他對所感覺到的子宮收縮運動後所做出的反應,是完全正常的,你可別太操心喔!有時候,可能會在性交後發現有少量的出血,這是因為懷孕時子宮頸有更多的血管,如果在性交中剛好有些滋事讓陰莖與子宮頸間直接接觸到,那就有可能有很少數的血管會破裂。不過如果出血幾個小時後仍未停止或出血量增加,就請你跟醫生聯絡。如果有出血現象,醫生可能會要求你,在確定原因之前,都不要進行性行為。
懷孕期中的性愉悅
懷孕時也可以好好享受性行為,你不用太擔心,也有很多孕婦說,懷孕時期的性行為反而會有更多享受這可能是由於孕激素分泌增加、讓性慾也增加了(當然,這是在度過懷孕前三個月的不適以後)。某些懷孕的女性甚至第一次體會性高潮,甚至有多次性高潮。
另外一方面,你也有可能會感到性慾減弱、或發現性慾比以前更不穩定,這是因為緊張的情緒和身體的變化而產生的現象。在懷孕的最後幾個星期中,由於體形導致的身體不適,你可能會對性慾減低,不過懷孕後期肚子很大的時候,想要找一種舒適的性交姿勢也是蠻難的。
另一半會有什麼感受
懷孕也會改變男性的性行為感受,即使你已經跟另一半講過寶寶不會因而受到傷害,但他可能還是會因擔心而抗拒或感到不舒服,有些男性還會感覺寶寶好像是床上的「第三者」,會監視他哩!也有些男性在另一半懷孕時,會因為伴侶像個產婦而缺乏性慾,也可能讓性慾減少,不過也有很多男性覺得伴侶在懷孕期間更漂亮、更性感呢!
懷孕期間的性行為並沒有標準的模式,每對夫妻的需求都不一樣,如果你「沒有心情性交」,那麼你一定要明白告訴另一半,不要勉強,看看是不是可以用別的方法來享受親暱,如:一起洗澡、互相按摩或相擁著看一部喜歡的影片。關於孕期性行為的問題,你也可以請教你的婦產科醫生
在懷孕期中何時應避免性行為
當你有任何明顯的出血現象(比輕微的少量出血更多時),在確定為何會出血前,應該要停止性行為。如果胎盤剛好位在子宮的下方,性交就可能會造成出血,醫生可能會告訴你盡量避免過於深入的性交。
要是在懷孕早期出現破水,就很有可能早產!如果有這種現象,你一定要去看醫生,甚至可能會需要住院。雖然沒有充分的證據能證明懷孕期間的性行為會導致早產,但如果你以前有早產經歷,那麼你每次的性行為,最好都採取安全的姿勢,並且避免深入性交。
性行為是否會導致生產
理論上是有可能的,但實際上,只有在快生的時候,性行為才會加速生產的速度。因為精液裡有一種會讓子宮頸在分娩過程中變軟並收縮的激素,叫做前列腺素,它是由前列腺分泌的(前列腺是產生精子的)。但是誘發分娩所需要的劑量遠遠高於在一次射精中所含的激素量。

懷孕徵兆 讓您知道懷孕了沒?

這些生理徵兆,主要與懷孕使身體產生大量的荷爾蒙有關,而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可以由以下7種方式,來判斷妳是否已經懷孕。

1.病史:月經過期未來。
2.症狀:腫痛、噁心、嘔吐、疲倦、嗜睡、陰道分泌物增加以及頻尿等。
3.乳房變化:乳頭變大,顏色變深以及乳暈皮脂腺周圍突起。
4.皮膚變化:腹部皮膚顏色變深,中央黑線變得明顯。
5.理學檢查:(1)內診發現,陰道黏膜顏色變深,子宮頸變軟,分泌物在顯微鏡下出現「稔珠狀」特徵(beaded pattern)以及子宮頸變大等
6.實驗室檢查:尿液或血液檢驗HCG為陽性。
7.超音波檢查:懷孕約滿5週後,可經陰道超音波檢查得知;懷孕約滿6週以前,即可透過腹部超音波偵測子宮內的妊娠囊。藉由超音波的檢查,即可確認懷孕是否正常以及推測其預產期。


 
可能懷孕的7大生理徵兆
除了透過醫師的檢查之外,其實,透過一些微小的生理變化,也能讓受孕者感受到新生命的來到。以下7種生理徵兆,要告訴妳妳可能懷孕了喔!

1.身體發熱,覺得懶懶的。
2.經常有噁心感。
3.乳房腫脹,乳頭變大。
4.沒有睡眠不足,但老是覺得昏昏欲睡。
5.精神容易顯得焦躁不安
6.分泌物增加,肌膚變得較為粗糙。
7.月經遲來。

可能懷孕了!應遠離3大危險源
在還處於懷疑階段時,為了確保胚胎的健康,以下有3項危險源,應先盡量避免接觸。
危險1.致畸胎物質
首先,應避免致畸胎物質進入母體,進而影響胎兒的成長發育。尤其是在懷孕初期的0~3個月內,胎兒正值分化時期,若接觸到致畸物質,就有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而致畸胎物質最主要的就是「藥物與放射線」。
【藥物】可能懷孕的婦女,在過了排卵日後,服藥便應要特別小心,非必要者就不要隨意服用藥物,必要者則需要諮詢醫師之後,再行服藥。根據孕婦用藥對胎兒的影響,一些常用的藥品是分級的(即分為A、B、C、D及X級)。A級代表安全可以使用,B級代表無致畸胎作用報告,若需用到C、D級用藥或是不清楚藥品分級, 應找醫師諮詢卻有必要後再行服用。至於X級,則是以確實對胎兒有害之藥物,不可服用。
【放射線】放射線在早期懷孕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導致畸胎的發生,甚至整個孕期都會對胎兒的健康造成威脅。必要時,整個孕期仍容許在防護骨盆腔下,照射數張胸部X光的劑量;而骨盆腔的X光劑量較高,而且有可能直接照射到胎兒之虞,應盡量避免在孕期過程中照射。
危險2.食物來源
食物應力求新鮮,盡量選用天然無農藥或無添加化學成分、色素、防腐劑以及過量調味料的食物為原則。
危險3.菸與酒精
避免吸入環境中可能有毒的氣體(如,二手菸)。不抽菸、不酗酒對於胎兒的健康有相當大的幫助。此外,茶和咖啡等飲品,宜減量飲用,並非禁止。
確認懷孕的3大方式
以上講的是可能懷孕的生理徵兆,透過以下3種方式,妳就可以確認妳是真的懷孕了。
方法1.月經遲來
平常月經正常(28~30天來一次)者,通常該月月經沒來,就可以先自行驗孕看看,是不是真的懷孕了。若平常月經就很不正常者,可由基礎體溫的紀錄,來得知是否有排卵。排卵後體溫會變成高溫(大於36.7℃),若高溫日數超過14天,月經仍沒來,就可以準備驗孕了。
方法2.驗孕棒
驗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尿液HCG測試棒,俗稱「驗孕棒」。它的原理是測試子宮內提供胚胎營養的「滋養層細胞」所分泌的「人體絨毛膜性腺激素(俗稱HCG)」的存在與否。結果的判讀是「陽性(兩條線)」-有懷孕;「陰性(一條線)」-沒懷孕,這種激素在母體血液中測得,也可以在尿液中測得。但是因為尿液中濃度較不穩定,所以有較高的「偽陰性」,再加上市面上有些驗孕棒的品質不良,所以也有可能出現偽陽性與偽陰性,因此,若妳對於驗孕棒有任何疑問,最好還是到婦產科做詳細的超音波檢查來確認。
方法3.超音波檢查
【陰道超音波】
由於近年來陰道超音波的廣泛使用,使得最晚到妊娠滿5週(即自最後月經第一日算起第35天),即可使用陰道超音波偵測子宮內的妊娠囊。陰道超音波檢查到妊娠囊與尿液驗孕陽性相距只在一週左右,所以當尿液檢驗為陽性而陰道超音波尚無法測得妊娠囊時,通常約為懷孕第4~5週,要再等候一週即可經由陰道超音波確認是否為子宮內妊娠,透過這樣的方式,幾乎可以排除子宮外孕的可能,對於預產期的推測,也可精確到+-7日以內。
【腹部超音波】
經腹部超音波偵測到子宮內妊娠囊的週數,最晚到妊娠滿6週。胎兒心跳的出現,從陰道超音波檢測約滿6週,腹部超音波約滿7週即可測得,若是過了6~7週仍無法測得子宮內的妊娠囊,便要抽血檢驗血液中HCG濃度來看看是否為「子宮外孕」。而HCG的血中濃度若大於1,000~1,500miu/ml,應該在陰道超音波可被測得子宮內妊娠囊;另外HCG不能正常上升(每隔兩天加倍),則可能與不正常胚胎或流產有關。子宮內妊娠合併子宮內外孕的機率,再自然懷孕時只有三萬分之一的機率,而若用到人工助孕技術,則機率提高至千分之一。

小叮嚀~安度懷孕初期的4大生活建議
除了要分辨是否有子宮外孕的危險之外,就是要特別注意流產以及葡萄胎的問題,出血、腹痛以及劇吐都是危險徵兆,必須立即就醫。醫師可以由超音波檢查及HCG檢查獲得正常與不正常妊娠的判斷,然後再進一步做適當的治療(如:安胎或手術)和處置(如:腹腔鏡子宮內膜搔刮術)。
在日常生活中,以下提供妳4項準媽媽安度懷孕初期的生活建議,作為妳的孕期生活指南。
1.飲食
要注意營養均衡,並適量增加蛋白質、鈣質與鐵質的補充。孕吐時期的飲食,應減少空腹時的嘔吐,以少量多餐為原則,準備一些乾糧隨身攜帶,嘔吐後仍需填補水分及食物,盡量避免服用藥物。若有任何脫水現象,需住院打點滴。
2.穿著宜寬鬆、舒適
可選擇寬鬆、舒適的服裝,切勿壓迫腹部,影響到胎兒的成長。冬天要注意保暖,避免傷風、感冒;夏天則要注意適量地補充水分。
3.住處保持通風與適當的溫度與溼度
注意環境與身體的清潔,以避免受到感染。保持室內的清潔與舒適,對於睡眠以及身心健康都會有所幫助。在此提醒妳,每天的睡眠時間應要有7~8個小時,並且多利用時間休息。平常若有出血的現象,應至醫院檢查並盡量平躺休息同時避免性行為。
4.放慢生活步調
孕期宜放慢生活步調,保持輕鬆且愉快的心情。準媽媽可從事適量的運動,其中以散步、游泳以及柔軟體操為較佳的選擇。勤洗臉可以避免面皰的產生,外出前先打扮可以增加自我的自信心,但是要記得,盡量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或戴上口罩,減少空氣污染以及感染的機率。提醒妳,盡量避免從事激烈的運動以及長途旅遊造成的身體不適,以免造成流產的發生。

懷孕的禁忌與原因

自從懷孕後,身邊的親朋好友長輩前輩便諄諄教誨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作,一大堆的禁忌便忽然的充斥的生活的週遭,似乎這個世界變得危險且可怕。原來預計進行的許多事情都因為禁忌而受到了限制。為了避免犯錯或避免因為不必要的傳說而影響原有的生活,於是透過各種資源找尋所有懷孕的禁忌與禁忌產生的原因後果,用更科學的方式看待它。就會發現這些禁忌其實原始的成因都是為了保護孕婦,但是因為時間的流逝與以訛傳訛,造成好意變成了禁忌。更多不必要的傳說穿鑿附會,搞得人心惶惶,喜悅的懷孕生活便成了累贅。為了快樂的懷孕生活,本篇收集了較常見的禁忌與成因,期待在懷孕的過程中能夠更舒適愜意,也祝福天下的媽媽都有快樂的懷孕生活。


禁忌:
滿三個月前不能說

  由於剛懷孕的前三個月中,胚胎的著床並不穩定,能夠盡量的放鬆少動最好。若在這三個月中告知親朋好友知道懷孕的消息,難以避免大家的恭賀與邀約,對孕婦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另外,若不幸在三個月中因不穩定因素偶而流產了,未被告知的親朋好友的歡喜來電詢問,對於難過的孕婦媽媽更是二度傷害,所以老一輩的朋友總是告誡滿三個月前不能說。不過,對於至親的家人,最好能夠早一點告知,可以讓生活在一起的人可以更小心避免對孕婦的傷害,也能付出更多的關心與喜悅,一起迎接小生命的來臨。

不能搬重物

  懷孕後身體起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體能也許沒有原來的好,一方面體型也跟著改變。為了支撐漸漸變大的腰圍,腰椎的壓力也漸漸的變大。彎腰或用力會造成後腰背肌肉不正常拉伸,同時也拉扯壓迫到子宮,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而且隨著漸漸變大的肚子,重心也越來越不穩。搬運重物的時候更容易造成重心的不平衡導致摔倒碰撞,可能讓胎兒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造成出血或早產的徵狀。所以如果有非搬不可的重物,在可能的範圍內,請媽咪們不要逞強,盡可能的找周遭的親友們協助,我想準爸爸應該樂意負起更大的責任才是。

釘釘子、整修房子、裝潢、搬家

  釘釘子的時候施力的方式很容易因違反人體自然而造成傷害,一般人會這樣,孕婦更是容易。不正常的施力會拉扯身上的神經與肌肉。下腹部的用力,壓迫到子宮,也壓迫到裡頭的小朋友。或是不慎工具掉落,造成不必要的碰撞,也會危害到小孩。除了孕婦避免做這些動作,其餘的人也盡可能的避免這些動作。釘釘子、敲敲打打免不了製造大量的噪音,使人煩躁。裝潢、整修房子揚起的粉塵使得室內的空氣汙濁,容易造成孕婦的不舒適。同時,搬家時總免不了搬運重物,稍有不慎都會造成難以抹滅的傷害。所以有孕婦的環境盡可能的避免這些動作,若是非不得以,也請孕婦在這段期間盡可能的不要待在家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更動床位

  當房間中的床要更動位置,熱心的媽媽們免不了會想幫忙。不正常的角度或不正當的用力都會影響到子宮內胎兒的成長。同時,更換床位時所揚起的粉塵,對孕婦的健康也有莫大的影響。更換床位,改變家中的擺設,雖然會讓生活新奇精彩,但是也造成環境短暫的不適應與不舒適,對需要穩定安祥心境的孕婦來說會造成些許緊張與不安定感。所以在懷孕期間,盡可能的避免家中的大型擺設有太大的改變,至於茶杯等小東西要改放到哪兒,應該是沒有關係的吧。

手高過肩、曬衣服

  孕婦媽媽的腹部漸漸隆起,體型開始改變,相對的重心也難以掌握。當東西放置於較高的地方,容易造成掂腳或站到某物上增加高度的狀況。孕婦因為重心不穩,常常因此造成意外。另外,東西放得太高也難以施力,角度或力道的控制不良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與危險。

攀高、爬樓梯

  孕婦因為體型的改變,重心開始轉移,導致容易跌倒產生傷害。盡量的避免登高便能夠減少不必要的碰撞或摔傷的機率,有的人說避免爬樓梯也是這個原因。其實,只要穿著平底鞋不要逞強,累了休息一下。在上下樓梯時慢慢爬,盡可能的扶扶手避免受傷。倒是可以產生運動的效果,加強心臟功能,而且也可以活動骨盆、增加彈性,有助於生產。不過,建議盡可能的上樓時爬樓梯,但是下樓時搭電梯,可以盡量避免膝關節的磨損與造成脊椎的壓力。

長蹲、翹腳

  有的人習慣翹腳,不只是對孕婦,對一般人來說翹腳也是一種不好的習慣。當人翹著二郎腿時會使臀部前移,造成血液不暢通。孕婦媽媽更是會加重腰椎的壓力,壓迫到胎兒。更可能導致脊椎側彎、椎間盤突出或是靜脈曲張等等的問題。孕婦盡可能避免坐在沒有靠背的椅子,最好有把手可以協助站起來時的施力。至於蹲下的動作,老一輩的媽媽姐姐會叮嚀孕婦避免蹲下。其實正常緩慢的蹲下動作事無大礙的。太劇烈的蹲下動作造成的震盪,甚至擠壓到子宮會導致不必要的危險。到了中後期,肚子越來越大,重心控制不容易,蹲姿本身就不容易做到,壓到肚子也容易導致胎頭下降。至於久蹲站起來時,因為血液衝向下半身導致暈炫的狀況,也對孕婦產生危險。其實只要蹲的輕鬆緩慢,不要過久,不必對蹲下的動作產生懼怕才是。

參加婚喪喜慶

  老一輩的人總是告誡孕婦禁止參加任何形式的婚喪喜慶活動,在習俗上總是以犯沖來恐嚇孕婦。其實,由於不論是參加婚、喪、喜、慶的場合,難免在心情上受到感染。也許是高興或是憂傷,都容易引起情緒的震盪與不適。再者,婚喪喜慶的場合中總是人滿為患,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碰撞與危險。隨地擺設大量的雜物也容易使重心不穩的孕婦增加移動上的不便或造成跌倒的問題。所以盡可能的避免參加不必要的活動,如果必須參加則需要更加的小心。

吃婚喪喜慶食品

  婚喪喜慶的場合難免有許多的人流動。人多,病菌的流動也跟著變多。部分婚喪場合用餐在路邊舉辦,更是因為環境的惡劣或食材的不新鮮,容易造成拉肚子或食物中毒等等的狀況,對孕婦媽媽來說是個不小的傷害。所以盡可能的選擇優良的用餐環境或慎選食物,才能吃得安心吃得健康。

亂入寺廟

  在懷孕的時期,老一輩的人總是告誡千萬別亂入寺廟,以免走錯陰廟,被邪神魔鬼干擾。其實,由於大部分的廟宇來往走動的人潮眾多,壅擠容易造成碰撞,對孕婦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潛在危險。許多的寺廟中供奉著可怕的偶像,面目猙濘嚇人,再加上陰森的氣氛容易引起孕婦驚嚇或情緒上的反應。裊裊的香煙也會造成孕婦的噁心不適。所以孕婦應盡可能的避免接近這些空間或需要更加注意安全才是。

看布袋戲、傀儡戲

  傳說孕婦看布袋戲會生出怪胎小孩,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試想,布袋戲師傅的小孩從懷孕時期都長時間與布袋戲接觸,也不曾為怪胎。因為大多數的布袋戲與傀儡戲都在夜間演出,昏暗的光線與壅擠的人潮,對孕婦來說有太多的潛在危險。另外,吵雜的音樂也會造成情緒的不安定。為了避免孕婦涉足這些場所,才會有各種民間禁忌傳說出現。

在客廳掛猛獸圖

  很多朋友喜歡耍帥在家中掛著猛獸圖或是很古怪陰森的掛圖,容易造成孕婦受到驚嚇。當人們長時間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中,對心理及精神層面上都是不小的負擔。孕婦長時間的鬱悶與精神耗弱同時會影響生理疾病,進而影響到腹中的胎兒。所以,家中盡量保持清新整潔,生活的舒適心情輕鬆,才是懷孕最好的環境。

縫針線、動剪刀

  其實,動刀動剪只要小心一點並不會有甚麼害處。會有這樣的傳說,主要是古時候女生大多數的工作都是女紅手工藝等等活動。一整天聚精會神的動刀動剪縫紉刺繡,對身體也是不小的負擔。為了讓孕婦不要太勞累,於是要求孕婦避免做這些動作。

綁東西

  很多孕婦因為這一點而不敢綁頭髮,困擾了很久。其實,這一個禁忌與縫針線、動剪刀相同,都是為了避免孕婦太過勞累而開始的傳說。

被拍肩膀

  當人在毫無戒心下被人從後頭拍了肩膀,難免會有驚嚇到。當孕婦在驚嚇的同時會導致子宮收縮,造成出血或是流產的狀況。孕婦最好能夠維持輕鬆愉快的心情,血液循環順暢,補充胎兒的氧氣與養份才會充足,對小孩的成長有很大的助益。

剪髮、洗髮、染髮

  有人說懷孕不可以剪髮,也許是因為不能動剪的傳說而來,其實不用太忌諱,不過要小心剪完髮後容易著涼感冒,造成孕婦的不適。至於洗髮,盡可能的將水溫維持在體溫相近,不要太熱也不可太冷,過熱過冷的水溫容易刺激中樞神經,進而影響子宮收縮而危害小孩。染髮劑與部分化妝品多少含有不定量的鉛,容易隨著孕婦不慎滲入體內,對嬰孩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

腳桶放在外面

  由於從前的生活環境燈光不足,夜間較為昏暗,有些廁所茅房甚至離所居住的住所有段距離。如果將腳桶或是其他雜物隨地擺放棄置在外頭,容易在夜間因昏暗的光線而絆倒,造成流產或其他的傷害。有孕婦的環境還是保持整齊清潔,盡量減少意外傷害的機會才好。

火種丟棄孕婦房內

  不僅僅是孕婦房內,任何家中也不應該隨意丟棄火種。由於孕婦體形的變化,重心的轉移造成行動上總是比一般人還要緩慢。隨意丟棄火種增加火災發生的可能。一旦發生了火災,孕婦比正常人更難脫逃,成為火場中較危險的一群。

宰殺雞、魚等生物

  未曾殺過魚、雞等生物的孕婦盡可能避免在這段時間內做這樣的動作。有的人平時對於這種血腥的動作反感,不喜歡處在這樣的場合中,懷孕時也盡可能避免,以免心情上有太大的壓力或轉變。當然,若原來對這些動作得心應手的孕婦不在此限,輕鬆愜意的過原來的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才是王道。

抱別人的小孩

  懷孕盡可能避免提重物,相同的,小孩子的重量說重不重,說輕也不輕,盡可能的能夠避免就避免。另外,小孩子總是好動,容易因為不小心的動作去傷害到腹中的寶寶,也是一個難以避免的風險。所以,如果得抱小孩,得小心自己與孩子動作,避免不必要的危險。

看月蝕

  由於從前鄉間的生活環境燈光不足,夜間較為昏暗,月蝕時狀況更是如此。而且月蝕時總是擠著許多的人們觀賞與指指點點,在昏暗的光線下對孕婦也是種極為危險的狀況,任何不慎的碰撞與踐踏都會傷害孕婦與寶寶。現在的大多數的環境明亮,就算月蝕時依然燈火通明,只要小心到是不必要太刻意的避免。

夜間外出

  就如同孕婦不能看月蝕一樣,主要是因為從前環境較差,夜間光線不足,不管是路不平或是其他常見的危險狀況,對孕婦都有可能造成不能抹滅的遺憾,所以總是告誡孕婦夜間避免外出。現代環境佳,夜間如同白天明亮,只要小心一點就可以了。

孕婦與孕婦同坐

  這真的是無稽之談,毫無科學根據。只要看看婦產科內孕婦與孕婦排排坐,還不是大家都很快樂很健康。

媽咪瘦身"44”"法則~產後瘦身瘦身誤區

4個後瘦身瘦身誤區:

  後瘦身瘦身• 生育後馬上做減肥運動   婦產科專家們認為,新媽咪不宜在生育後馬上做減肥運動產後瘦身瘦身,剛生育不久就做一些產後瘦身瘦身減肥運動可能會導致子宮康復放慢並引起出血,而劇烈一點的運動則會使新媽咪的手術斷面或外陰切口的康復放慢,因為在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發生變化,使結締體素軟化,生育後的幾周內,一些關節特別容易受傷。

  如果新媽媽是剖腹產,情況則更加危險。所以新媽咪做瘦身運動應該選好時機才不至於損害到身體,順產媽咪一般在產後瘦身4-6星期就可以開始做 產後瘦身瘦身操,而剖腹產媽咪一般6至8星期後,經醫生診斷傷口復原了,才可做產後瘦身瘦身操。

  後瘦身瘦身• 哺乳期減肥
  哺乳期間不適合減肥,因為節食不當可能會影響乳汁的品質,但要提醒各位新媽咪的是,要想產後瘦身瘦身減肥,就好好餵奶,因為哺乳可以讓你消耗卡路里,即使多攝取湯湯水水,你的體重也不會增加很多。如果是母乳餵養,一般baby出生後6個月可考慮斷乳進行瘦身運動;如果未進行母乳餵養,可在 產後瘦身3個月時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態著手產後瘦身瘦身。
 後瘦身瘦身 • 在便秘的情況下減肥
  產後瘦身水分的大量排出和腸胃失調極易引發便秘,所以新媽咪瘦身前應先消除便秘,因為便秘不利於瘦身。有意識地多喝水和多吃富含纖維的蔬菜是預防和治療便秘的有效方法,紅薯、胡蘿蔔、白蘿蔔等對治療便秘相當有效。便秘較嚴重時可以多喝優酪乳和牛奶,早晨一起床就喝一大杯水以加快腸胃蠕動,每天保證喝7-8杯水。
..............便秘的媽媽可以吃乳酸菌比較溫和又不傷害小bb哦

 後瘦身瘦身 • 貧血還要減肥
  新媽咪因為生育會流失大量血,而貧血會造成產後瘦身恢復緩慢。如果在沒有解決貧血的情況下瘦身勢必會加重貧血。含鐵豐富的食品如菠菜、紅糖、魚、肉類、動物肝臟等,還包括脂肪含量較低的金槍魚和牛肉,都應是新媽咪食譜中的常客。
.............從生產完每天都會吃一顆倍力鐵,有鐵跟B群,可以避免貧血也可以避免長白髮哦
 後瘦身瘦身 4大瘦身飲食原則:
  坐月子要進補,這就是導致許多新媽咪產後瘦身身材走樣的主要原因,新媽咪喝許多油膩的湯,熱量肯定超標。因此,飲食上既要考慮到質的一面,也要考慮到量的一面。
.............產後瘦身瘦身飲食原則

  產後瘦身哺乳媽咪每天應攝取熱量不低於2000千卡,如果產後瘦身不哺乳,熱量攝取應控制在1800千卡以內。並應減少食用油和糖的攝取,增加蔬菜的攝取量,建議多吃那些易產生飽腹感且卡路里含量低的食物,如海藻類、蘑菇類。食物以肉類、鮮魚、大豆、豆腐、牛奶等優質蛋白食品為主。

 後瘦身瘦身 • 以魚代肉:
鮮魚,尤其是白色肉質的鮮魚,脂肪含量比其他肉類都低,且幾乎不含膽固醇。

 後瘦身瘦身 • 以水果代替零食:
如果有想吃零食的念頭,就選一些水果來吃,比如說黃瓜、番茄等。

 後瘦身瘦身• 以1/2+1+1/2代替1/2+1/2+1:
早、中、晚飯量最好為早飯1/2碗,午飯1碗,晚飯1/2碗,雖說同樣一天吃了兩晚飯,但晚上吃1碗與中午吃1碗對體重的影響卻截然不同。

 後瘦身瘦身• 多吃菜少吃飯:
對那些不到肚脹不放碗的媽媽很難瘦身成功,這時應減少飯量,增加菜量,

 後瘦身小幫手:束腹帶和束腹褲
  市場上有許多束腹帶和束腹褲出售,新媽咪可以買來試用,說不定能幫你成功瘦身。

  順產媽咪在產後瘦身就可使用束腹帶和束腹褲,束腹帶能幫助收減產後瘦身腰圍,束腹褲則能幫助有效緊縮腹部及腰圍,並減少臀部贅肉,防止腰酸背痛現象。束腹褲和束腹帶最好只在日間使用,晚上睡覺時應解開,這樣才能保證血液迴圈的運轉良好。

  剖腹產媽咪,一般要在產後瘦身兩日之後方可使用束腹帶,束腹帶可以幫助剖腹產媽咪承托腰骨,減少腹部彎曲引致傷口的痛楚,使用束腹褲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坐月子的禁忌及注意事項

我妹妹懷了第二胎,第一次的月子,我們很努力做,但是似乎還有些美中不足,因此,這次要好好把握這人生最後的大整修機會,好好的修補一下不完美的身體。藉著坐月子期間,好好的幫妹妹把身體補一下,看能不能把三十多年的消耗掉的補足,讓未來五十年以上的人生,能夠更健康。

我開始找尋各種網路上有關坐月子的訊息,把我覺得不錯的建議,不見得是全文,摘錄下來。

我的第一步是蒐集我覺得不錯或是值得參考的資料。

第二步開始排計畫、步驟,免得當妹妹生產後,沒有一個SOP可以參考~

希望這樣的努力,可以讓妹妹這一胎生產過後,身體可以越來越好,讓生小孩這件事對母親而言,也有另一種收獲~

公佈在這裡,是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也可以讓目前正在懷孕,或是計畫懷孕的朋友,可以一起分享我的努力,讓每位即將要成為母親的朋友,除了擁有小孩,也能擁有一個益發健康的身體~

我目前還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也正在懷孕中,預產期大概跟妹妹差不多,可是他沒有什麼人手可以幫忙,讓我真的很擔心,很希望能幫她坐月子,可惜我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想過,或者可以考慮請人幫忙,我做監督,把我生產後的好姐妹們集合,一起好好坐月子~讓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可以一起到老~  思考中~
Q:坐月子大約多久的時間?廣義的坐月子,大約指一至三個月。產婦從胎盤娩出到子宮恢復完全,大約需要6~8週,產婦在這段時間需要適當的修養,稱為坐月子。在這段時間好好休養,可以讓身體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青春期、更年期並稱調養體質的三大黃金期。

因此坐月子,至少要做滿30天,或者45天。古書甚至還明文記載著,坐月子要做滿一年才算完整呢~

Q:產後如何預防筋骨酸痛?產後如果休息不夠,太早做家事、照顧孩子、抱小孩,或坐姿不正確,或衣著不夠保暖受風寒等,都容易有腰背痛、膝痛、足踝痛、手腕痛等肌腱發炎的情形。想好好調養體質,林君玉強調,前提是要有充分、適度的休息,坐姿正確,使用護腰、護膝、護腕來保護易受傷的肌腱;腰部要用靠墊;手肘要有支撐,餵奶累了,就把乳汁擠出,讓家人用奶瓶來幫忙餵;除了家人多提醒產婦注意坐姿與衣著、行動上多加協助外,醫護人員應給予正確的衛教知識,才能預防產後筋骨酸痛的發生。

在中醫食療方面,林君玉補充,筋骨酸痛可用活血通絡、祛瘀止痛、補益筋骨的藥物,如獨活寄生湯、當歸拈痛湯等方劑,加杜仲、骨碎補、續斷治療。安神定志、除煩解鬱,可用加味逍遙散、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改善,此外,針灸、拔罐、熱敷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註:妹妹小時候因為阿嬤幫他全身擦綠油精後,馬上帶她出門,結果一吹到風,全身打顫,自此,就犯上了筋骨酸痛的毛病,一直到今天。常常會容易骨頭痠痛,因此,坐月子時,要特別注意,看能否把這個舊疾減輕或消除~
Q:如何搭配藥膳,改善個人體質?

林君玉認為,坐月子期間的飲食與藥膳不可能人人相同,建議朝個人化、精緻化的方向來搭配,也就是依照產婦的體質、宿疾、是否感染疾病或受情緒影響,來分析臟腑氣血的寒熱虛實,進而調整飲食。

一般人坐月子時,會喝生化湯排惡露,陳乃菁認為,生化湯應針對不同體質進行加減,例如有的媽媽生完小孩會便秘;有的會頭暈;有的會脹奶;有的有惡露、血塊,會腰酸、腹痛,此時,中醫會就個人體質,開立不同的藥膳,生化湯的劑量成分也會不同。

再者,也要調理腸胃,因腸胃為後天之本,腸胃功能好,產婦吸收自然佳,體力恢復也較快,接下來是大補氣血,最後才需調理陰陽。

Q:產後一定要吃生化湯?十全大補湯?根據《女科經綸》產後服生化湯論所云:「產後氣血暴虛,理當大補,但惡露未盡,用補恐滯血,惟生化湯行中有補,能生又能化,真萬全之劑也。生化湯因藥性功用而立名也,產後血塊當消,而新血亦當生。」

故生化湯常用於治療產後惡露不行,瘀血內阻,加上本方具有活血化瘀,促進乳汁分泌,調節子宮收縮(使子宮功能迅速恢復),減少產後腹痛,預防產褥感染的作用,因此民間常常用來作為產後必服方劑。

生化湯具有「生新血、化瘀血」的功用。化瘀血也就是排惡露的意思。
一般體質的產婦,產後吃生化湯,可以幫助子宮收縮以排除惡露,通常第一天開始到第三天,大約吃五到十帖;至於十全大補湯,因為可以大補氣血,一般多再坐月子的第四週才開始服用,一般吃三到五帖,甚至更多。但如果有特殊狀況(產後大出血、妊娠毒血、子癇症),則因人而異,不一定會給予這些處方~

Q:坐月子時能吃鹽嗎?
許多產婦生產後,感覺燥熱、口乾、沒有胃口。依照營養學的觀點,坐月子的飲食應該肉、魚、豆、蛋、奶、蔬、果均衡,重質不重量。

林君玉補充,除非有腎臟病,一般產婦並不會限鹽,但食用低鹽比較好,亦可避免水腫。烹煮時也不要使用過多麻油,太油膩會影響產婦腸胃消化,且避免寒性及冰冷的食物。可適量添加老薑,以溫暖子宮、排惡露、溫胃。 
Q:食物都要用米酒煮過?
不久前有研究指出,產婦產後吃麻油雞酒補身,若酒精代謝不完全,會進入母乳中,寶寶間接吸到,雖然不會有立即危險,不過可能會影響嬰兒深層睡眠,長期會傷害肝臟或腦部發育,雖然醫生建議媽媽吃完麻油雞後,等待4個小時,讓母乳中酒精濃度歸零,再餵食即安全,仍讓許多母親捏了一把冷汗。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婦科主治醫師林君玉表示,全中國的飲食習慣不一,台灣的習慣是讓產婦吃豬肝、豬腰子、麻油雞等補血,並用全酒來煮。中醫婦科典籍並非如此指導,綜合宋、明、清三朝的婦科醫家理論,都建議不要用過多的酒,以免產婦頭暈,且可隨個人的喜好與體質考量,酒量差者不要勉強。

林君玉指出,酒的作用是活血,非祛風濕,若要預防頭風或風濕,可用「黑豆酒」加「羌活」來煮食物或飲用,因為黑豆與羌活可補腎、祛風濕。另一種可能用到酒的情況,是產後飲用「生化湯」排除「惡露」(產後1∼2週內所分泌出的血、內膜及殘留胎盤)。
酒的作用是『性味辛苦甘淡,作為響導通行一身之表。溫飲和中,少飲和血行氣、壯神禦寒、僻邪逐穢、暖水臟行藥勢。』。簡單的說,酒就是『帶路』,在產後惡露未完全結束前飲酒,會使子宮收縮不好,惡露會流得更久、更多,兩週後,就比較沒有限制了。

『酒過飲則傷神耗血,損胃爍精,動火生痰,發怒助慾,致生濕熱諸病。』中醫典籍中並沒有要喝米酒水而不直接飲用開水的方式,而在《張氏醫通.婦人門.產後》有提及:『產後諸禁:....二禁酒....八禁寒涼藥.....酒能助火亂經,誤用不無動血之虞.....』。所以不可用太多酒,以免引發頭暈、心悸。而有乳腺炎、惡露淋漓不止、高血壓、傷口感染化膿的產婦,更不能喝酒。 

Q:坐月子期間不能喝水,以免水腫?

生產會大耗氣血,若飲『過多』的水(尤其是冰水,凡冰的,一律禁!),氣虛而不化水,『飲入為水,水停為飲』,可能會變為病理的『濕、水、痰、飲』,留連在表分、皮膚、肌肉、關節.....造成日後的種種不適。但也不至於要強硬限制一個月內完全不喝水。除非有腎臟病,否則一般產婦無須限制,產後頭兩週身體會排出很多水分,反而要『適量』飲水。

一般產婦沒有限水,坐月子時可以喝溫水,建議少少、慢慢地喝,以免一直上廁所。想避免水腫,食物不能太鹹,待體內多餘的水慢慢排出。

如果長輩不准喝白開水,慈濟醫院大林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乃菁表示,媽媽們可以炒黑豆、枸杞等煮水喝,也可多吃冰糖木耳、蓮子湯等,都是不錯的點心,此外,喝龍眼茶怕火氣大,可酌加少許鹽巴。

一般傳統的說法,坐月子期間不可喝一滴水,否則容易患風濕病、神經痛,還會使內臟下垂。但是,生產時流失大量的體液,如血液、汗水、唾液等,產後又容易流汗,在身體水分大量流失後,如果還嚴格限制水份的攝取,會使體液電解質不平衡,造成脫水的現象。如果只以米酒水、藥膳水來解渴,可能會出現越喝越渴,越喝越上火的情形。所以口渴的時候,可以喝點清淡的湯品,例如銀耳湯、山藥湯等。記得喝的時候,盡量以一小口,一小口的方式,讓水在口中先行潤口後再吞入,避免用牛飲的方式,已達到充分止渴的效果。

李秋桂護士長提醒「剛生完產,腹部器官還沒完全歸位,身體代謝功能也欠佳,若一次喝進太多水,可能會引發水腫」,哺乳的媽媽要多喝煮過的湯湯水水

自註:在妹妹第一次坐月子的期間,真的以米酒水代替水,也有煮荔枝殼水等,但是卻無法止妹妹的渴,可能是生產流失了體液,再加上一些補品,妹妹出奇的渴,也喝了不少水,這次光喝水的問題,也要好好研究一下~

Q:不可吹風?風為百病之長,人的身體一旦受風邪,則百病叢生。坐月子期間,產後身體本來就虛弱,筋骨鬆弛,風寒濕邪容易入侵,俗稱「月內風」,引發感冒、風濕、關節痠痛、腹瀉等疾病,不但月子坐不好,這些疾病更容易體虛而終身難癒。

因此,建議不管天熱或天冷, 生產後,只要可能處於受風吹襲的環境,一定要披上寬鬆輕薄的長袖襯衫或外套,常頭痛者,甚至要帶上帽子;盡量避免關節直接受風。

電風扇絕對不可直吹產婦,真的必需要使用電風扇增加室內空氣流通時,可將電風扇吹向牆壁,讓風打在牆壁,自然彈回來,使得空氣流通。冷氣也一樣,不可直吹孕婦,要吹向無人的地方,只讓室內有涼意即可,適當的溫度大約25~27度。

盡量不要出門,若不得已要出門,一定要用帽子、衣服、襪子將全身包覆起來,避免吹風受寒。

Q:不可碰冷水?
這是擔心產婦受寒所設的禁忌。產後婦女的體質本來就是比較虛弱,若常碰觸冷水,關節容易受寒,氣血循環不暢,甚至易導致關節痠痛,遷延不癒。因此建議,即使不得以要碰水,也一定要碰「溫水」,並儘速擦乾,以免留下後遺症~ 包括盥洗漱口也都以飲用的溫水為宜。

註:妹妹筋骨不太好,所以這點也要特別注意~最好能在浴室準備煮水的設備,例如快速爐等,讓身邊隨時都可以有煮滾的熱水~
Q:不可行走、運動

產後七日內,毋行走以傷筋骨。因此產婦「禁爬樓梯、彎腰、蹲、屈膝、盤坐」

由於生產過程,催產素的分泌,會使得身體的結締組織軟化,並較具延展性 (如自然生產者,恥骨聯合處會被撐開)。因此,若產後進行上述幾個動作,可能造成關節、韌帶的鬆弛。尤其是產後的一兩週,要特別注意,傳統認為,連爬樓梯都不行。 因此月子期間,盡量能躺著就躺著。


註:妹妹有筋骨酸痛的宿疾,所以產後要特別注意,最好前兩週都要躺著不要亂動,還要更深入研究如何讓身體的筋骨強健~
Q:是否需要使用束腹帶?

產後一定要圈圍束腹帶,否則子宮會下垂 (子宮也是靠結締組織跟韌帶,懸吊或支撐在腹腔內部的)或骨盆腔擴大,建議產後便可開始使用~註:妹妹第一次生產時,剛生完,其實小腹已經沒很大,但是後來卻越來越大,應該是沒有綁束腹帶,造成子宮或是骨盆等沒能好好歸位。第一次生產,感覺束腹帶很難使用,綁一綁,妹妹一上廁所,就會鬆掉,很麻煩,這次要好好研究,該怎麼綁個才能簡單又不容易脫落,而且,要記得一定要綁~

Q:不宜看書、看電視、不可哭泣,會傷眼睛?

產後通常會血虛,而精血滋養眼睛,所以血虛的產婦更容易造成眼睛不適,因此產婦的眼睛相當脆弱,若再加上哭泣或是過度使用眼睛,往往會造成眼睛乾澀、疲累、有異物感、畏光、流眼淚等後遺症。
我自己的高中老師,是一位時代女性,偏不信邪,結果本來超好的眼睛,因為坐月子期間毫無禁忌的看書,自此視力減退,眼睛容易酸澀,因此特別提醒我們,千萬不要鐵齒~還是不要看書~

Q:不可洗頭
這是坐月子禁忌中,一直被提出來討論的。

產婦生產過後,通常是氣血兩虛,因此對於外在溫度、溼度變化的調節能力變差,尤其四肢、關節、頭部等最為敏感。因此若以涼風正吹,或以水洗滌,會非常容易造成關節痠痛、頭痛等深遠的影響。頭皮一旦受寒,子宮內的瘀血會凝結,也會影響惡露的排出,所以產婦千萬不要在月子期間洗頭。

我堅持相信,不能洗頭。也是我那位高中老師血淋淋的切身之痛。老師說,他不信邪,就給他洗頭,但是熱水都準備好,吹風機也都待命,一洗完馬上吹頭,結果本來是健康寶寶,不知道頭痛為啥事的時代女性,自此終身帶著偏頭痛的疾病,直到他生第二胎在努力坐月子,都還是沒法治好。所以,切記,不可洗頭~
Q:不可洗澡?
使用熱水,等待全身乾燥,不再流汗再出浴室,避免受風。

有人會準備大風藤、一條根等驅風的藥草作為藥浴,不但個人衛生,連筋骨保健都顧到了。不過,若原本身體就比較虛弱,易受外感,平時月經來時就容易頭痛的產婦,仍建議不要洗澡、洗頭。原則上產後前兩週,建議先不要洗,免得日後受到筋骨酸痛及頭痛的煎熬。

產婦在排惡露期間,一定要用沖洗器清潔會陰,沖洗器內可裝溫開水,洗後記得要擦乾。
Q:產後120天內,不宜有房事古有「百日內忌夫妻交合,犯者終身有病」的說法。產後身體恢復需要6~8週,因此至少要8週以後再行房事,是比較適宜。若能三個月後,當然是更好的。

Q:坐月子不能吃的食物?
產婦的體質是「多瘀多虛」,因此凡是會造成脾胃(消化)虛寒,不利臟腑功能的恢復,防止惡露下行的食物藥物,都要慎用、禁用。原則是宜清淡,勿食生冷堅硬,少食肥膩煎炒,如果在這兩個月內,飲食不適當,很容易引起疾病。飯菜盡量細軟一些,這樣比較好消化,多食用骨頭湯、牛羊肉湯等含鈣質較多的食物。

1. 不可吃冰冷的食物:冰水、冰果汁、冰飲料都不宜
2. 不能吃涼性的食物:蕃茄、葡萄柚、草莓、瓜類、西瓜、白蘿蔔、竹筍、茄子、芹菜、絲瓜、空心菜、梨子、奇異果、綠豆、白菜、豆腐、牡蠣、豬肉
3. 不能吃生食:一定要煮熟才能吃
4. 刺激性食物:咖啡、茶、辛辣類食物不宜
5. 退奶食物:韭菜、人蔘不利於泌乳的母親

跟寶寶說話的八個小技巧

寶寶從出生開始就具備了語言與溝通的基礎,與寶寶相處時間最長的媽咪,面對還不會說話、牙牙學語、伶牙俐齒等各階段的小小孩,要怎麼跟寶貝說話與互動,更能引起他開口溝通的慾望?或者有什麼該注意的細節,以免造成寶貝語言上的不良影響?8個小技巧與媽咪們分享。
媽媽多說話是第一個技巧
說話是「聆聽」與「發言」輪流交互產生的,而語言的發展,互動很重要,所以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鼓勵媽媽們,從寶寶出生開始就要多和寶寶說話,這是所有技巧的第一步。
技巧一:多說多唱,刺激寶寶溝通慾望
寶寶的聽覺一出生就很好,所以媽咪這時就可以多跟寶寶唱歌與說話,雖然寶寶還不會講話,但他可以分辨不同的人說話的聲音,媽咪跟寶寶說話與唱歌的次數愈多,寶寶聽覺的發展會更快,而且藉由聽覺的發展,寶寶會逐漸明瞭所謂的說話是怎麼進行的,之後會嘗試想要發出聲音跟你溝通。接下來就分不同的階段來談跟小小孩說話的技巧。
0~2個月:專注跟寶寶講話
曾經有一個關於媽咪與寶寶的互動實驗,當媽咪跟寶寶說話時,如果媽咪很專心的看著寶寶說,寶寶也會回看媽咪或是對著媽咪微笑,用微笑來誘使媽咪繼續跟他說話;但若媽咪說話時不看寶寶,分心想做其他事情,此時寶寶會產生沮喪感,就不會想跟媽咪再繼續互動。所以在0~2個月階段專注與孩子說話是很重要的,要讓寶寶感受媽咪有專心跟他說話,雙方視覺的接觸是必要的,媽咪可以托住寶寶的頭,讓寶寶的眼睛對著媽媽的眼睛(因嬰兒視覺尚未成熟,距離約20~30公分較佳)再開始說話,此外,微笑、擁抱、運用動作比較大的肢體語言和較高音較戲劇性的語調,都可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技巧二:敘述生活上的事給寶寶聽
涂妙如副教授說,其實哭是寶寶第一個語言,媽咪要馬上回應孩子的哭泣就是最佳的溝通,一開始就建立良好的互動,未來的語言溝通就會漸入佳境。面對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媽咪該說些什麼話?答案是敘述生活上的事,例如:「你今天喝奶喝得很棒會很快長大喔!」「媽媽現在正在幫你換尿布。」「我唱條歌給你聽」等等;也可加入此階段寶寶喜愛的有押韻與節奏感的兒歌和動作,涂妙如副教授舉自己與孩子互動的兒歌:打電話(捉起寶寶的小腳),喂!喂!喂!(搔搔寶寶的肚子),請到我家吃草莓(親一下寶寶),寶寶小時候很享受這條兒歌與動作,等孩子念小學了,有時還會要求媽媽要再玩打電話遊戲呢。
2~6個月:清楚的抑揚頓挫語調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會想模仿媽咪說話了,有時媽媽講了一段話後會發現寶寶吐吐舌頭,這就是想說話的表示,當然此時寶寶大都只能發出無意義的音,不過已經進入初期模仿階段,媽咪最好放慢說話的速度,說話時要有清楚的抑揚頓挫,讓寶寶可以聽到正確的發音,如果媽咪說話太快或是發音含混不清,寶寶一方面無法跟上媽咪的說話速度,一方面聽到含混的音,對未來說話會有不良影響。
技巧三:指物/圖命名,累積寶寶字彙量
此階段也進入多吸收新字彙為未來說話做準備的時候,涂妙如副教授建議這時可開始指物命名,也就是媽媽帶寶寶出去散步時,指著看到的花說:這是花,看到植物、昆蟲、建築等等都可以將其正確的名稱說一次給寶寶聽,在家裡洗澡時說:現在在洗澡,喝奶、尿尿等動作也可敘述給孩子聽。對於一些形容詞則可用動作與表情加強孩子的印象,像是很燙、很冰(冰的東西可給寶寶觸摸一下),也可加入以圖片圖案為主的布書、洗澡書來跟寶寶玩指圖命名遊戲,有不同觸感或是按壓會發出聲音的書也是很好的工具可善佳利用。
7個月~1歲:用成人的語彙和寶寶說話
經常會在公眾場合發現有些家長喜歡用疊字、寶寶的語彙和孩子說話,涂妙如副教授指出,像是車車、門門這種寶寶語彙建議家長在此階段就不要再說了,因為孩子不但模仿力強,且此時對語詞的理解力也快速,需要聽到正確的語詞。
技巧四:從事互動遊戲&親子共讀
可以和寶寶玩互動遊戲也可進行親子共讀,因為7個月大以後就可以坐在大人身上進行膝上閱讀活動。語言的發展,互動是很重要的,家長藉由親自說故事給寶寶聽,一方面可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一方面讓寶寶自真實情境中去找線索,讓他可將抽象的語言與具體的事物做連結。
1~1歲半:不厭其煩地面對寶寶的重覆需求
不厭其煩是面對這個階段的寶寶需要具備的技巧,因為此階段寶寶會喜歡重複性的東西,像是要媽媽念同一本故事書給他聽,因為重複的故事情節會讓寶寶可預期,可預期就會期待某個字句的出現,寶寶甚至會模仿最後一個句子說出來,這個過程讓寶寶得到滿足與安全感,也借由媽媽念故事的過程模仿真正說話的聲音。涂妙如副教授表示,以她知道的例子,就有孩子要媽咪念同一本書多達十幾次還不想換書,碰到這種情況,還是要請媽咪們繼續耐心的念下去。
技巧五:以簡單完整的句子回應寶寶
此外,寶寶也開始嘗試想用語言表達他的需求,但此時的句子多半不完整,媽咪可以視情況示範正確的句子,例如寶寶說:媽媽,水,媽媽可回應寶寶說:媽媽我要喝水,讓孩子理解正確完整的句子,但盡量簡短寶寶比較容易模仿。也建議媽咪在對寶寶說話時加入「形容詞+名詞」的用法,例如冰的牛奶、乾淨的手、髒的手等等。
2歲:不要馬上糾正孩子語法上的錯誤
2歲左右是孩子語言的爆發期,之前儲存的能量會在這個時候傾瀉而出,這時要讓孩子多說,但切記不可嘲笑孩子的發音也不要立即糾正孩子說錯的語法,因為嘲笑與糾正會讓孩子退卻,不敢使用自己的語詞,進而造成不喜歡說話的狀況。
技巧六:鼓勵孩子以完整的句子表達需求
媽咪要用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喜愛說話的2歲,如果孩子的語法不對,媽咪可以示範說一次正確的語法,或是問孩子,「你是說+這句話的正確說法」,或是對孩子說「你下次可以這樣講,然後說出正確說法」,也請孩子重述一遍正確的說法。
媽咪一定要鼓勵孩子以完整的句子說出自己的需求,像是孩子想上廁所就要孩子說出:我要上廁所的句子。但若孩子咬字不清楚的說出需求時,家長最好不要立即回應,因為這樣會養成孩子日後說話不清楚的問題,等孩子咬字清晰的說出需求家長再回應,可讓孩子理解說話必須要說清楚才行。
技巧七:多念繪本、多說故事給孩子聽
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喜歡聽情節複雜的故事,媽咪可以多念繪本給孩子聽,豐富他的辭彙,故事中的語詞若念起來很順口可以照著念,讓孩子享受文字的韻味,若是故事念起來很拗口,媽咪也不必勉強念,可用自己的話將故事說一遍。除了喜歡聽故事2歲的孩子也喜歡聽大人對話,所以家長們要注意不可經常出現負面或是不好聽的字眼,孩子可像海綿般吸收得非常快。不過人難免有情緒,如果不小心讓孩子模仿了負面的語詞,當孩子日後說出這些語詞時,家長們可不要再次重複這些語詞,建議嚴肅的看著孩子的眼睛說:你剛剛說的話不好聽,我不喜歡聽到,孩子會理解的。
2歲以後:說話時蹲低身子與孩子視線平行
最前面已經說過跟孩子說話時要專注,到了這個階段,視線的接觸依然是重要的,請大人跟小小孩說話時都要蹲低身子,與孩子視線平行的說話,這樣可讓你們的對話進入美妙的境界。
技巧八、製造與同儕相處互動的機會
除了和爸爸媽媽說話之外,2歲以後的孩子也很需要與同儕對話,可增強其說話的動力也可練習團體互動,對孩子是有好處的。當然若家中只有獨子,媽咪也可營造讓孩子多說一些話的機會,例如可以請孩子說故事給媽咪聽,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或找出孩子熟悉的故事,媽媽說前半段請孩子接後半段。

寶寶學走路的好方法(學走10大問)

寶寶什麼時候會走路、走得好不好是很多爸媽關心的話題,本文將解答爸媽的疑惑,讓你更加了解寶寶的生長發育。

PART1 學走的進展及方法

一般來說,大部分週歲的寶寶已經會獨站,被爸媽牽著手時也能走上幾步,15個月時,寶寶就有獨自走路的能力,但由於環境和撫養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相同年齡寶寶的動作發育並不完全一樣,有的發育快一點,有的則慢一點,只要前後差距不是太遠就算正常。一些爸媽看著同齡的寶寶都已經紛紛開步行走,而自己寶寶卻還是緊緊依偎在身邊不肯挪步,或是不肯下地,難免覺得有點著急。

行走是長大的象徵

當寶寶開步行走之時,也是他長大的象徵,他可以移動雙腳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的寶寶可以更方便地接觸物體,寶寶活動範圍也更開闊了。

當寶寶10~11個月左右,通常自己能扶著東西行走,但從扶著行走到獨立行走,還是需要爸媽稍微訓練。如果你家寶寶已經到了學走年齡,可是還沒有學走跡象,就可以跟著以下方法,來訓練寶寶愛上走路的樂趣。

有一些小工具,可以幫寶寶順利地行走。這些合適的輔助品,寶寶借助它們行走起來可是事半功倍呢。

利用小工具學走路

1.扶家具和扶牆行走
可千萬不要小看寶寶扶牆、扶家具慢慢移動身體哦,它是寶寶行走的開始呢。雖然獨自站立還不穩定,但通過腳步的挪移,手腳和身體的配合,寶寶的平衡感正不斷得到提升呢。

2.學步小推車寶寶走得快
推推小車,讓寶寶和小推車一起向前走,這也是鍛鍊寶寶行走的一個好方法。讓寶寶站在小推車的後面,兩隻小手抓穩當,一開始爸媽可以先將學步車的車速調慢或以手來控制小推車前進的速度,等寶寶熟練以後,爸媽就可以放手讓寶寶自己推小車哦。

爸媽還可以教寶寶碰到障礙的時候將小推車朝後,再進行轉彎以避開障礙。

3.可考慮是否使用學步車
有些玩具可以為寶寶的行走助力,如學步車(螃蟹車),它們有著非常可愛的造型,融合坐車與學步一體,寶寶坐著時可以鍛鍊腿部肌肉,這是學步車的重要特點,等到寶寶會走之後,學步車所附的拉杆與音樂等又吸引寶寶走得更快、更好。不過,要記得不要在十個月前就使用這類的學步車,也不要讓寶寶乘坐時間過長,否則擔心會影響寶寶的腿型發育。

有些小兒科醫生認為,學步車對訓練寶寶走路沒有幫助,而且也不安全。因此,家長在使用上要多注意。

此外,拖拉玩具也可以吸引寶寶,鍛鍊他行走或倒退。

爸媽自己訓練寶寶學走路

在寶寶的行走過程中,爸媽的幫助有很大的作用,不管是心理暗示、語言鼓勵還是實際的輔助,都能讓寶寶早點開步走哦。

1.扶著腋下一起來
爸媽可扶住寶寶的腋窩,讓寶寶的雙腳踏在爸媽的腳背上,讓寶寶隨爸媽一起走路,這樣也減少爸媽牽拉寶寶雙臂的力量。經過一個階段,則可以讓寶寶的雙腳踏在地上,逐步過渡改地面走路。

2.面對面鼓勵寶寶開步走
爸爸和媽媽離開一定距離,這個距離視寶寶實際可走的路程而定。讓寶寶先扶著身旁的物品,爸媽則張開手臂以歡迎的形式迎接寶寶,可以先從只隔幾步遠,漸漸地,爸媽可以拉開距離嘍。看著寶寶跌跌撞撞地向你走來,爸媽可不要動不動就去抱住寶寶。

3.用語言、表情、拍手、擁抱
給寶寶信心,讓寶寶不再膽小、勇敢向前邁步,時時給寶寶鼓勵是很重要的。

當寶寶不敢向前走的時候,你一定要用諸如「寶寶,你快來啊」、「媽媽在這裡等著你」等言語加上微笑的表情和張開雙臂努力迎接寶寶的姿勢,讓寶寶樂於走向你。

寶寶走到目的地時,要拍拍手表明他做得很好;也可以抱住他再拍拍他,讓寶寶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要性;還要用言語「寶寶,你做得真好」、「寶寶,你真棒」、「真是個好寶寶」等來激勵他。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寶寶對自己的行為也會很滿意,他還會學著拍手稱讚、鼓勵自己呢。

營養健康也很重要

營養在寶寶的成長發育中佔據重要地位,充足、合理的營養為寶寶的身體注入活力,寶寶的肌肉發育良好,大動作的發展才會順暢哦。

所以,每天必須有一定份量的奶製品,而品種豐富的副食品則又給寶寶帶來更多營養素,細心、精心為寶寶準備好每一餐,也是爸媽一定要做的。

除充足的營養外,身體健康不常生病的寶寶自然發育較快、較好,學起走路來也可能比常生病的寶寶快。寶寶一生病,身體虛弱需要休息少活動,當然就會使一些動作發展延後。所以好好照顧寶寶,別讓他老是生病了。

注意行走安全

學走的寶寶比爬行的寶寶更容易受傷害,膝蓋、手肘容易因為身體失去平衡,觸地摩擦而掛彩,頭部也會因為撞擊而「長」出包包,這些部位需要爸媽特別關照。

所以,當寶寶開始學走路、愛上走路之後,不要讓寶寶遠離你的視線;要避開濕滑的地面,注意路上的障礙物;小心家具邊邊角角的潛在危險;不讓寶寶進入廚房;別讓抽水馬桶成為寶寶愛玩的寶貝;尖銳物品、器具儘量放置到寶寶摸不著的地方,藥品或細小用品也要妥善藏好;容易拉下的蓋布、桌布上不要放置其他物品,以免寶寶將兩者同時拉下而被物品砸傷;燙手的食物也不要讓寶寶碰到;在寶寶行走時不要餵他食物,以免嗆到喉嚨。

給寶寶一個安全行走的環境,爸媽要做的功課非常多。

只要經過爸媽和寶寶的共同努力,寶寶肯定能夠邁開大步,用自己的雙腳去體會這個精彩的世界。

PART2 寶寶學走Q&A

走路跌跌撞撞怎麼辦,早走晚走有什麼關係?就讓我們來告訴你,關於寶寶學走路的各種疑問。

Q1:早走路好嗎?
A:不能單純地說早走路好或不好,如果寶寶的身材比較輕盈靈巧,那麼早些走路不會對寶寶有多大影響。而如果寶寶還沒有達到走路的月齡,但爸媽希望寶寶早走路的心情又比較迫切,很早就訓練寶寶學步,那對寶寶的腿、腳發育是不利的。

Q2:不經爬行直接就學走路?
A:現在的觀點是,如果寶寶缺少爬行的鍛鍊,寶寶雖不會因此而不聰明,但對他的大動作發育將可能有延遲作用。因為寶寶的爬行會促進他的大腦發育,特別是對剖腹產的寶寶,更能促進他的前庭發育。

Q3:頭大、肥胖寶寶走路晚?
A:年齡小的寶寶的腦袋和上身相對都比較大和沈重,頭圍較大和體重較胖的寶寶更是如此,所以這樣的寶寶走路晚也是很正常的。遵循寶寶自身的發育進程,控制寶寶的體重,就不必太過擔心。爸媽對頭圍較大的寶寶更不能過於心急,要多聽取小兒科醫生的意見。

Q4:為學步寶寶選擇鞋子要注意什麼? A:為寶寶準備一雙合適的鞋子也能為寶寶順利行走加分。鞋子除了要合季節之外,還要合腳、止滑。鞋內長度才是寶寶的實際腳長,鞋子要比寶寶的腳長0.5公分~0.8公分才比較合適。鞋的底要硬一些,寶寶走路著力會更好,鞋面是棉料或皮質的,寶寶的腳才不會不透氣。

買鞋要試鞋才知道合不合腳,鞋子的包覆性要好,不要刻意買太大的鞋子,對寶寶學走會有不好的影響。

Q5:服裝上也需要特別注意嗎?
A:如果把寶寶裹得像「粽子」一樣,或衣服不合身,寶寶開步就不會輕鬆自如。

所以選擇寬鬆舒適的衣服能讓寶寶在不受束縛的狀況下學好走路。衣服的領口、邊及下擺應該不勒著寶寶的皮膚,連身衣服要容易穿脫,因為寶寶一活動起來非常容易出汗,所以衣服需要經常更換。上下分開的衣服,褲子的腰頭要鬆緊合適,否則寶寶的小肚肚很容易起一圈紅印。

Q6:寶寶有O型腿怎麼辦?
A:這是一種生理現象,通常1~3歲會逐漸消失。但如果爸媽過早訓練寶寶走路,寶寶的下肢還沒有強壯到可以支撐自己身體的程度,極易形成「外八字」,可能以後真的就會發生腿彎彎的情形哦。

Q7:寶寶有扁平足?
A:很多寶寶小的時候都有扁平足的感覺,但在二歲前建議先觀察,尚不用特別治療,多半長大後足弓就會出現。如果兩歲、三歲都還有扁平足,可找小兒骨科、小兒科醫師檢查。

Q8:寶寶為什麼一走就走不停?
A:這和寶寶會站時一站就站很長時間有點類似,寶寶可能不知道怎樣讓自己停下來。爸媽要當心寶寶別被障礙物給絆倒了,也許過不了幾天,寶寶發現停下來的技巧,就會嘗試走走停停的方法。

Q9:寶寶走路跌跌撞撞,身體姿勢很奇怪?
A:寶寶剛開始學走路,當然是不穩的啦。他要控制自己的身體平衡,所以看起來是有些側著行走,雙手會舉起,有時肩膀也會聳起。但只要寶寶的步伐並不是歪歪斜斜地失去方向,沒辦法到達目的地,爸媽就不用太過於擔心。而如果寶寶長時間一直無法控制好自己的行走方向,爸媽則要考慮帶寶寶就診。

Q10:走路要不要限定一個時間,以免太累?
A:不需要。寶寶如果覺得累的話,他自己會表現出來,如蹲下來不願意再站立,或者索性就坐在地上;如果爸媽牽寶寶的手讓寶寶行走,寶寶也會轉回來抱住爸媽的腿,而不再向前走。

寶寶奶嘴戒不掉的後遺症

奶嘴戒不掉的6大後遺症--咬合不良、暴牙、臉型變異、構音障礙、發音不良、蛀牙

* 「戒奶嘴」這件事情本身並非醫療行為,所以當孩子無法順利戒除時,也不代表他生病了。
* 「戒奶嘴」的過程大概需要2-3個月的適應期,家長對孩子必須要能堅持和付出足夠的耐心來陪伴他渡過這段成長階段。
* 長期使用奶嘴會對嬰幼兒的身心發展造成某種程度的阻礙,也有可能留下恆久性的後遺症。

關於「戒奶嘴」這件大事,相信一定讓你充滿了許多的疑惑:小寶貝長牙了,還能繼續吃奶嘴嗎?什麼時機最適合開始戒奶嘴?戒奶嘴總共需要花多少時間呢?且聽新生兒科醫師怎麼說……

很多媽媽都會遇到怎麼為小寶貝「戒奶嘴」的問題,甚至煩惱到向醫師求助,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朱世明即表示,「戒奶嘴」這件事情本身並非醫療行為,所以當孩子無法順利戒除時,也不代表他生病了。

朱世明也說明,「戒奶嘴」所需花費的時間絕對是因人而異,一般來說,只要不超過3歲,家長便無須太過焦慮;不過,整個戒除的過程大概需要2-3個月的適應期,家長對孩子必須要能堅持和付出足夠的耐心來陪伴他渡過這段成長階段。

長期使用奶嘴的6大後遺症

為什麼「戒奶嘴」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是如此重要呢?「這是因為長期使用奶嘴會對嬰幼兒的身心發展造成某種程度的阻礙,也有可能留下恆久性的後遺症。」朱世明如是說。
因此,各位媽媽們請不要小看了「戒奶嘴」這件事,這件事的成功與否可是攸關孩子未來的面子呢!

造成的6項後遺症:

後遺症1: 咬合不良
奶嘴會讓幼兒上下顎的牙齒無法接近或順利咬合,近而影響牙齒咀嚼食物的功能,長久如此將會導致消化系統的不協調。

後遺症2: 暴牙
3歲以下幼兒的骨骼發展還未定型,而吸吮奶嘴的動作是奶嘴在舌上前後搖動,而這個力量會把上顎骨往外拉扯,所以很容易造成暴牙。

後遺症3: 臉型變異
因咬合不良而持續引起牙齒及齒槽骨之間的壓力時,當時間一久,將會使幼兒的臉型輪廓發育受到影響。

後遺症4: 構音障礙
口腔裡的發音構造受損,造成口腔缺陷,導致整個口腔的動作不佳,發音位置也不對,尤其是年齡越大,發音的姿勢越不良。

後遺症5: 發音不良
上下顎的牙齒無法正確咬合時,當幼兒一開口說話,便會發生「漏氣」般的現象,因此無法正確發音。 後遺症6: 蛀牙
牙齒咬合不良也會導致牙列的發展參差不齊,在牙齒與牙齒重疊之處不易清潔乾淨,因此多半會有食物殘渣留存在齒縫中,進而導致蛀牙。

後遺症6: 蛀牙
牙齒咬合不良也會導致牙列的發展參差不齊,在牙齒與牙齒重疊之處不易清潔乾淨,因此多半會有食物殘渣留存在齒縫中,進而導致蛀牙。

5招式,徹底戒奶嘴

許多家長在第一次面臨必須和孩子展開一場拉距戰時,基於疼愛的心情總是容易棄械投降,避免造成親子關係過度緊張。所以每當孩子一哭鬧,主要照顧者常常又把奶嘴當成經濟又方便的獎勵,往往就直接把奶嘴放到孩子口中,以平息紛亂的場面;如此一來,孩子自然會認為奶嘴是一種獎勵的象徵,而這也是難以成功幫孩子「戒奶嘴」的主要原因之一。

招式1: 引發使用杯子的興趣
準備不同的杯子,最好是色彩鮮艷或圖案可愛,一方面可增加幼兒視覺及觸覺上的刺激;再者也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發他自己想要使用杯子的興趣。

招式2: 減少使用時間
一開始先在三餐進食時,停用奶嘴,然後再漸近式的逐次減少使用,一次以15-30分鐘為基準,等孩子適應後,再慢慢延長停用奶嘴的時間。

招式3: 陪伴取代奶嘴
在孩子臨睡前,可讓他吸吮奶嘴,這是為了保有他的安全感;孩子入睡後,家長就可以把奶嘴取走。若是孩子出現吸吮手指頭的動作,家長可握著他的小手,維持他的安全感,或是讓孩子的雙手都拿著平日最心愛的玩具入睡。

招式4: 多利用學習杯
按照孩子個體發展的階段,挑選功能不同的學習杯,循序漸進地誘導孩子學習如何使用杯子,如第一階段奶嘴式→第二階段鴨嘴式→第三階段吸管式→第四階段杯口式等。

招式5: 善用副食品
在「戒奶嘴」的過度時期,家長還是得視孩子的需求作調整,例如:給予孩子適量的副食品,以滿足幼兒的口腔咀嚼慾,像是提供牙餅之類的食品。

戒奶嘴的4大禁忌

總之,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順利「戒奶嘴」,但是這件壯舉絕對無法在短時間內一蹴可幾的,所以別忘了耐心和循循善誘是最有效的引導方式。

以下朱醫師提醒,請注意戒奶嘴有4大禁忌:

禁忌1: 強迫停用奶嘴
切記避免斷然地強迫孩子停用奶嘴,這樣無法滿足幼兒的口腔慾,反而會阻礙他的身心發展。

禁忌2: 家長操之過急
嬰幼兒已具有揣測家長行為的能力,如果家長太過躁進,孩子會因感受到家長的焦慮,而更緊張害怕;所以當他面對家長的要求時,有可能更不願意脫離奶嘴,反而出現緊咬著奶嘴不放的反應。

禁忌3: 讓幼兒躺著喝奶
很多家長在讓幼兒使用鴨嘴式學習杯時,習慣讓他躺著飲用,但是這種姿勢卻極有可能讓飲料流入耳內,進而引發中耳炎。

禁忌4: 使用不明偏方
坊間常流傳來源不明的偏方,譬如在「戒奶嘴」期間,在孩子的手指上塗辛辣物,以制止幼兒吸吮手指;最好避免使用這些偏方,否則徒增幼兒的痛苦。
 
戒奶嘴3階段評估指標

備 註 : 3個月 手可以到達嘴巴位置 有吸吮慾望 若3歲以上還無法成功戒除使用奶嘴的習慣,對於口腔發展有不良影響,且有發生後遺症的可能。

年 齡                 身體發展 與奶嘴的關係
4-12個月       會吸吮手指 可使用奶嘴  
13-16個月    手指具有抓握力 開始戒奶嘴  
17-18個月    可用雙手拿取杯子 可成功戒奶嘴  
18-36個月    口腔發展 戒奶嘴臨界點  

奶嘴的5大功能

現在奶嘴的設計概念主要是模仿母親的奶頭,其功能如下:

功能1: 汲取所需營養
奶瓶中的奶水可提供幼兒成長所需要的營養素。

功能2: 具有安撫作用
奶嘴的外型設計與母親的奶頭相似度高,可讓幼兒獲得情緒上的安撫,以及產生有如躺在母親懷裡的安全感。

功能3: 追求滿足快感
主要是透過口腔部位的吸吮動作所產生的刺激來獲得快感的滿足。

功能4: 口腔協調發展
在幼兒尚未長牙時期,吸吮奶嘴可協助口腔同緣構造上的發展,如舌下肌肉、舌頭、下顎骨等。

功能5: 健全心理發展
精神醫學理論中明確提出口慾期的重要性,當幼兒的口慾被充分滿足時,對人的基本信賴感會得到相對的提昇;佛洛依德也認為這與幼兒未來經營人際關係有相當重要的關聯性。

小孩發燒的處理

一、什麼叫做發燒發燒的定義並沒有一致,簡單說,肛溫38℃,腋溫或口溫37.8℃以上就可稱為發燒。發燒本身是身體對外來病原體侵襲的一種「正常」反應,會發燒表示身體防禦能力正常。發燒的治療,首在發現引起發燒的原因,而非發燒本身。


許多家長急著要幫小孩退燒,最主要的顧慮是擔心小孩的頭腦會燒壞,並變成智能不足...等後遺症。這都是由於對發燒認識不清,以訛傳訛所造成的不正確觀念。上述這些症狀並不是發燒本身引起的,而是小孩得了腦炎,腦膜炎,先天性感染等疾病本身所導致的腦細胞受損,而發燒只不過是伴隨這些疾病的一個症狀罷了。發燒若真的要燒到對腦細胞造成傷害,溫度要達41.5℃以上才有可能。
二、小兒發燒的原因
造成小兒發燒的原因有數百種,但最多的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感冒),普通所謂的鼻炎、喉頭炎、和氣管炎皆可包括在感冒這個病名之內。其次常見的發燒原因有:尿道感染,中耳炎,發疹疾病(麻疹,德國麻疹和玫瑰疹等),腸胃炎,脫水及預防注射。
三、那些嬰孩發燒應特別留意
對於下列情形的發燒,家長不要掉以輕心,更要早些帶給醫師診治:
(1)小於28天的新生兒
(2)高燒超過41℃
(3)發燒合併紫斑
(4)免疫缺損病童
(5)小於3個月之嬰兒
(6)先天性心臟病兒童
(7)惡性腫瘤病童
四、小兒發燒的處理原則
1.不要驚慌(尤其是在三更半夜時),先用溫度計(肛溫者最好)量一下體溫。一般而言肛溫要量1分鐘,腋溫則須量3-5分鐘。通常肛溫會高過腋溫0.5℃左右。
2.發燒時首先要補充水份,最簡單的方法是喝水。嬰幼兒(二歲以下),有時會因水份攝取不夠,引起所謂「脫水熱」,發燒需要多補充水份,但是否需要注射葡萄糖水或食鹽水?祇要能吃下去就沒有必要打針。
3.發燒時,小孩的衣服穿著和平常一樣即可,勿需多添衣服,穿太多衣服,流汗太多,則更容易發生脫水,事實上穿著衣服應減少,以幫助散熱,此外,應天天洗澡,保持乾淨,才不會造成繼發性細菌感染。
4.若小孩體溫於38.5℃以下,可先行給予睡冰枕,洗溫水澡等有助退燒,但不必用酒精擦浴,因使用不當反會引起副作用。
5.家中應常備有口服退燒藥及肛門栓劑退燒藥。小孩發燒時:如非常不舒服,或體溫>38.5℃,可先予口服退燒藥,如小兒普拿疼。若吃完藥後燒沒退,可先給予洗溫水澡或服藥後1小時,仍持續高燒沒有流汗等退燒的情形,可以給予栓劑。口服退燒藥與栓劑兩者吸收速度不同,但效果一樣,至於退燒針,則少打為妙:其作用雖和前兩者相同,但小孩子多受皮肉之痛,並造成兒童對醫護人員恐懼感,且可能造成注射部位纖維化,這是當前家長最應更正的觀念之一。
6.一般而言退燒藥的使用,須間隔4-6小時以上,若能合併使用睡冰枕,洗溫水澡效果更好。
7. 發燒小孩,若已找出病因,則需按時服藥(此時仍會發燒數天),這時退燒已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觀察小孩徵象,如呼吸困難、腹脹、疼痛、意識變化等。
8. 三更半夜發覺小孩發燒,不必急著找醫師,如果小孩仍能很安穩的睡覺,不如讓他好好休息睡到天亮;或可以直接給予栓塞劑。如果吵鬧不安,可按照上述步驟處理,待天亮後,再帶去看醫師。
9. 嬰幼兒(小於5歲)的發燒常會有熱痙攣(抽筋)的併發症,最常發生於6個月到5歲的小孩,溫度超過38.5℃,常在發燒頭24小時內發生,一般是良性的,抽搐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有熱痙攣體質的小孩,如果有發燒,應先服用退燒藥,然後立刻求醫。
總之,小兒發燒時不必驚慌,「退燒」並不等於「治病」,找出病因,對症治療,自然會退燒。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2歲兒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轉貼] 麻煩的兩歲兒,用耐心和智慧面對

孩子動輒以「不要」回應父母,或是稍有不順即大哭大鬧,的確讓父母傷透腦筋!
但麻煩的兩歲兒也不是完全的不可理喻,只是需要父母用耐心和智慧,陪他走過人生第一次的叛逆期!  

大家以為青少年是人生的叛逆期,其實,兩歲階段才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是!
爸媽會覺得,小不點大的孩子怎麼跟之前聽話的樣子截然不同,無論對他說什麼,彷彿都只能得到一句「不要!」什麼都要自己來,可是做不好又會生氣。

充滿自信‧想要挑戰
對於一個會自己走路、會講話的小小孩來說,因為覺得自己什麼都會,而有「自己很棒」的想法!
因此,面對大人,他出現了「挑戰」的心理!

父母想為他做什麼時,他會說「我自己」,意思是「我自己就可以了,不用你幫忙」,可是當自己做不到時,又感到很生氣;父母希望他做什麼時,他會說「不要」,擺在眼前的點心明明就是他喜歡吃的,他也一句「不要」。

最讓父母頭痛的大概是,只要一不順心,就哭鬧不休,甚至有的孩子,在眾目睽睽之下,就突然表演「多爾袞」大戲,躺在地上耍賴大哭;或是乾脆特技表演「撞牆」,種種怪異的行徑,都有可能出現,不只讓父母覺得尷尬,也想問「孩子到底怎麼了?」

這就是大家口中的「麻煩的兩歲兒(trouble two)」,一旦固執起來,就沒完沒了,不只考驗父母的耐心,更考驗著父母的智慧,雖然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過程,可是又不能完全順由其意。
第一反抗期

到了2歲,他可以自己用小手吃食物,走路已經穩穩噹噹,還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隨著動作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孩子的活動空間得以拓展,導致自我意識與自主能力的增強,對於大人的要求與命令,“我不要”、“偏不”就成了他們的常用語。

此時,孩子喜歡在活動中學習如何把握某件事的進程。故意把杯中的水到處亂灑,是因為孩子覺得灑水很好玩,而且這種好玩的動作完全可以由自己來操作與控制。至於將水灑到地上、床上的後果,孩子不會考慮那麼多。 

另外,大人的過度反應強化了孩子的灑水行為。只要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成人大多會表現為慌亂與限制。如果父母的反應方式在孩子看來新奇有趣,他就會重複去做。所以,面臨這樣的處境,家長應保持淡然與沈默,並讓孩子幫助一起收拾“殘局”,是遠勝於指責的做法。 

了解並且尊重孩子的第一反抗期,通過日常生活與玩耍中對自立與自主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既要允許他的“出格”行為,又要在必要的時候及時給予孩子幫助。

首先,這種“反抗期”的表現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孩子心理成長的必然階段。隨著幼兒活動能力的增強,知識的不斷豐富,孩子心理變化急劇,特別是孩子的需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成人往往還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種種反抗行為。而且,從另一個方面看,如果孩子的個性得不到發展,反倒會影響他今後的成長。所以說經歷“反抗期”是孩子正常發育的必然階段。  那麼,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渡過這一特殊階段呢?  1、對給些關心和溫柔,少些訓斥與強硬。在這段時期裡,父母要放棄那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強硬態度。應該看到,孩子的“反抗”行為正是促進他們能力發展的心理動力。成人應及時抓住這一時機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給予適當的鼓勵,以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動作技巧、能力的發展。  2、幫助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個性的自我發展。父母要助孩子發展一臂之力,對孩子的反抗行為既不能一味地滿足,也不能過多地限制。一味地滿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執拗;過多地限制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從而變得順從和依賴,缺乏自立能力。  3、讓孩子自己成長起來,要把他當成大人。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反抗期”特點以後,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因勢利導,從旁協助,給予正確合理的教育。比如:孩子喜歡獨立行走,你就不要硬去攙扶他,可以在旁注意保護;孩子要自己吃飯、穿衣,就可以讓他自己動手,而你在旁加以指導,以此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反抗期”。


雖然,在行為能力上兩歲孩子已經獨立許多了,但是,面對逐漸進入「反抗的兩歲」,很多父母都是忙於應付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發飆問題,或是不能適應乖乖兒一改常態的變成不聽話的小壞蛋,自己的情緒也大受影響。
運用一些符合這年齡孩子的發展特性的相處技巧,以及用「隱惡揚善」原則,來作為幼兒行為矯正的基本概念,相信就能幫助您與您的兩歲孩子順利的度過這一段困難的時期。

1.訂定規矩  兩歲孩子喜歡有固定的形式規則,您可以利用孩子這種喜歡成規的傾向,將一天中叫難處理的幾件事定下明確的規則,使他能順利的進行那些事。例如:一套固定執行的「就寢前儀式」,就可以解決叫孩子去睡覺的難題。

  因此,訂立一套實際可行的規矩(避免過度善意和過多細節),並且能夠天天遵循不苟,才是明智之舉。

2.接納他對「一致性」的需求  兩歲孩子很喜歡「一樣」和「重複」,因此,盡量讓他的玩具和其他東西放在他擺的地方;家裏的各種家具也放在他習以為常的地方。一天當中的每一項活動他都喜歡,都要按著既定、預料得到的次序進行,因為他喜歡知道事情的結果,所以,請接納孩子對一致性的需要。

3.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盡量不要和固執的兩歲半孩子正面接觸。尤其在孩子不願做你要求他做的事時,你得極力避免硬碰硬的衝突。最好是能夠轉移他的注意力。
舉例來說,假如他不喜歡換衣服,你不需要和他爭論不休,只要把他放在一個相當高度的地方,一邊動作迅速幫他換穿衣服,一邊和他談一些待會兒要做的事。

4.接受他尋求安全感的慰藉物  請接受孩子對慰藉物(如:喜歡的玩具、毛毯)的依賴,尤其是在旅行、搬家 在陌生環境中,慰藉物就發揮效用。因此,這些具安全感來源的慰藉物,對兩歲兒具有很大的意義,就連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會偶而出現強烈的需求,藉此獲得安全感受。

5.避免給他討價還價的機會  避免使用「以後」這個的字眼,也盡量避免給孩子有和你討價還價的機會。否則就會捲進一場又冗長又沒結果的拉鋸戰,不如這樣說:「好啊,我們先做好──,再做──。」這可能會讓孩子忘掉他原來的要求。

6.改變話題或離開現場  要打破他的牛角尖,最好的方法是轉移焦點到完全不同的地方。你可以離開現場,或是帶著他離開;也可以用一些新鮮的東西或新出的點子。

舉例來說,孩子心情不好,任何事都逗不了他開心;一個簡單的建議是:改變話題,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你問他:「咦,你的鞋呢?」這個方法通常效果甚佳。

7.讓生活處處充滿音樂感  這個年紀的孩子需要安閒舒適的氣氛。音樂有撫慰的力量,幾乎任何型態的音樂都能渲染出一片安閒舒適;媽媽的歌聲也有用。當孩子呈現低潮,錄音帶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尤其是兒歌錄音帶。有些孩子(特別是男孩)喜歡自己有一架錄音機,他們會把自己的錄音帶放上好一段時間。

8.把重要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  兩歲孩子非常缺乏抑制力。把最貴重、最容易破的東西放在他搆不到的地方,也可以用門或其他的障礙擋住,或是把門鎖上,不讓他去那裏。等待孩子稍微大一點,抑制力比較強時,「口頭教導」及「講道理」才會容易得多,也較為有效。

9.不理會他的大哭大鬧  兩歲孩子大哭大鬧、聲淚交加時,最好的方法是不去理會他,能容忍多久就容忍多久。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及早明白,大發脾氣並不能使他得到什麼,父母甚至連理都不想理他。
不過,上上之策當然還是防範未然。父母需要預知在什麼時候,在那些狀況,孩子最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的狀況。

10.運用有效的口頭指令,引發孩子參與的動機。  要求孩子時, 避免出現不留餘地的指令方式,你可以試著運用這些好技巧

☉說:「我們來做──」這樣的句子。

☉「這樣做,怎麼樣?」也是一句引發孩子想要參與的問話。

☉「收拾好,我們就出去玩。」加強的是「出去玩。」,如果「引誘」不了他,你還是得自己挑起大部分的工作。

☉「積木要回家啦?」收拾玩具的時間到了,這句話也可以使孩子願意把積木歸回原位。若孩子不願配合也沒有關係。

  如果上述口頭指令都不能奏效時,請您不必太在意,不妨開個玩笑,改變話題或是離開現場。

家有兩歲小孩的家長,一定會對這樣的場面感到熟悉:孩子堅持要買或要做什麼事,爸媽說不行,小娃兒就一屁股坐在地上,要不就忽然翻一個筋斗躺在地上,肆無忌憚的大哭大鬧,弄得父母既無奈又生氣。

專家指出,兩歲的小孩正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反叛期。此時孩子已經有基本的語言能力,強壯的小腿可以走到小腦袋想去的任何地方。此時的小孩,對於自己擁有的能力感到高興,也喜歡藉著跟大人說「不要」感受自我的存在。面對這個很有主張、但還不懂得照規矩來的小霸王,父母該怎麼做呢?

要避免與孩子之間的這種權力衝突,大人首先要懂得安排環境。若不希望孩子在這個時候吃糖果或玩玩具,此時就不要讓他看見可能引發衝突的物品。如果,必須要帶孩子去商店買東西,不免會讓他看到最喜歡的零食、玩具,也要在事前讓孩子清楚知道父母的要求,例如,這次是去買菜,不是去買糖果等等。

如果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還是吵著要買,父母對自己的底線要「溫和但堅定」的堅持,千萬不能想省事或怕孩子哭鬧就退讓,這樣會讓孩子認為「會吵的就有糖吃」,養成以哭鬧達成目的的習慣。

孩子可能會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失望哭鬧,此時父母要做的是堅持自己的要求,但是陪伴孩子的情緒。給孩子表達憤怒或失望情緒的空間,而不要怒斥孩子「不准哭」,總是不准許孩子表達心中的情緒,將造成孩子情緒壓抑的人格,恐怕影響他的一生,這應該也不是為人父母所樂見的。

面對吵鬧不休的孩子,父母此時可能也會情緒失控。在家育兒的母親與托兒所教師最大的不同是,較無支援系統,當你感覺自己很火大想揍小孩時,身邊可能並無其他人可以接手照顧,這個時候,你需要冷靜。

只要確定哭鬧的孩子是在安全的地方,父母此時可以在一旁整理情緒,而不要再出手管教小孩。情緒失控的你此時已不是站在父母的位置上,而是跟孩子的狀態認同,此時出手管教往往對孩子造成傷害,還不如暫時不要理小孩,等自己回到「大人」的狀態時再面對孩子。

要當個好父母的確是一項不容易的工作,但是身為「大人」的我們,與小小孩童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做什麼。例如,要當父母,把小小生命引入這個世界,就是出於我們的選擇。因此面對無法講理又哭鬧不止的小孩,除了讓步或生氣,身為大人的我們應該可以想出更好的辦法,好好將這個小霸王收服。


這些是我上網查到的,專貼自一位家裡也有大惡魔的媽咪,希望這些資訊對大家有幫助。